长恨歌两种译文文本风格浅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长恨歌两种译文文本风格浅析

长恨歌两种译文文本风格浅析   摘要:本文根据诗歌翻译应具有的翻译特性,以中国古典诗歌《长恨歌》为例,选取了英国作家弗莱彻和中国作家杨宪益的两个译本,就诗歌翻译在汉译英方面的文本风格再现问题进行了对比、分析,从而看出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特色和文化因素对文本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诗歌翻译 ;文本风格; 译文分析   中图分类号:P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The article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etry translation by selecting two translation versions of Chinese Classical Poetry, which is translated by British writer Fletcher and Chinese writer Yang Xianyi. The influenced elements is reflected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analyzing text-type of poetry translation.   Key words:poetry translation text-typetranslation version analysis   1 引言   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歌,在民族语言的形式美和韵律方面具有很严格的要求。同样,对于译本来说,诗歌翻译的规范和准则是不可轻易更改的。诗歌译文除了要体现出原文的含义,忠实原文外,还要能够传达出原作的文本风格和原作者的意图,尽可能让译入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言读者同样的感受。   诗歌,作为文学作品的精髓。它是在某一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创作的,即有参杂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因素又揉合了作者个人的情感因素和价值观。诗歌翻译一直被翻译界认为是最难的。就诗歌翻译而言,翻译界大致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诗歌译本要符合译入语对诗歌所要求的格式,可进一步细化在音、形、义三个方面。主要强调原诗与译诗在形式、风格上的对应。另一种则认为诗歌翻译应用自由体和白描体来进行。这种做法力求再现原诗的含义,以忠顺通达为主。形式的考虑在次。诗歌翻译的特性在音律层面要求译本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符合诗歌的音韵美的基本要求;在形式层面要做到形似,即原诗与译诗的自述和行数要相符;在意义层面,在以上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尽可能将忠顺通达的表达原诗的意义。这便是诗歌翻译的最高标准也是诗歌翻译与其他文学作品翻译的不同之处。不仅要求译作忠实原作,更要求在音韵和意境层面尽量做到对等。   2《长恨歌》一诗的风格分析   《长恨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显示主义创作原则, 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当时诗人正在??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这首诗是他和友人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的故事而创作的。在这首长篇叙事诗里,作者以精炼的语言,优美的形象,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叙述了唐玄宗、杨贵妃在安史之乱中的爱情悲剧。诗人并不拘泥于历史,而是借着历史的一点影子,根据当时人们的传说,街坊的歌唱,从中蜕化出一个回旋曲折、宛转动人的故事,用回环往复、缠绵悱恻的艺术形式,描摹、歌咏出来。   全诗在结构方面情、景、理的完美结合,语言方面,音节和谐,句式骈散结合。第一部分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与杨氏的相遇原因及杨氏得宠时的情形。并反复渲染玄宗沉于酒色,不理朝政,为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第二部分“六军不发无奈何”起,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以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第三部分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起,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缈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该诗最成功处应算是抒情。相当复杂的情节只用精炼的几句就交代过去,而着力在情的渲染,细致地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浓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