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文化意识分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琵琶行文化意识分析

琵琶行文化意识分析   《琵琶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其高超的语言艺术使读者无不为之折服,也吸引着众多评论者对其语言艺术的关注,“读者但羡其风致”,反倒是诗歌的思想意义的分析显得不够深入,甚至,有的分析失之偏颇,似是而非。   《琵琶行》把琵琶女与诗人的命运结合起来写,“直将混合作此诗之人与此诗所咏之人,二者为一体”,为这首诗歌的解读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二人由于有着相似的生活经历,相同的心路历程和心灵感受,一个是“梦啼妆泪红阑干”,一个是“江州司马青衫湿”。那么,他们泪为谁洒?情归何处?他们的悲又从何而来呢?   比较流行的看法是,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着相同的不幸遭遇,琵琶女是被摧残、被侮辱、被迫害的社会下层妇女。“不幸遭遇”在历史语境中究竟指什么呢?历史地看,作为歌妓,琵琶女是否被摧残、被侮辱、被迫害呢?   唐代歌妓分官妓(包括教坊妓和各地官府蓄养的歌妓)、家妓和私妓。教坊的歌妓以其色、艺及服务对象,分成不同的等级,最高一等是宫中宜春院的歌妓,经常为皇帝表演,她们生活有保障,有的还有宅地。其次是云韶院的歌妓,宜春院少人时,云韶院添补。另据《教坊记》记载:“平人女以容色选入内者,教习琵琶、三弦、箜篌、筝者,谓之‘?o弹家’。”有人专门地有组织地培训歌妓,湖州德清县有一村子,数百人家尽习乐。   琵琶女“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她即便不属宜春院的歌妓,也是教坊中优秀的“?o弹家”。她受人追捧,春风得意。虽然,她认识到“秋月春风等闲度”,流露出对稳定的家庭生活的渴望,但是,毕竟没有受人欺凌、侮辱。从诗歌的描写看,“夜深忽梦少年事”,她对少年生活仍然深深地留恋,琵琶女对这一时期的生活并没有所谓“不幸”的意识。   唐代,官僚、文人狎妓之风盛行,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白居易也是眠花卧柳、游冶放荡,他怎么会把歌妓看作是被摧残被侮辱被迫害的妇女呢?从诗歌看,琵琶女嫁为商人妇,摆脱了“被侮辱被迫害”的妇女地位,对目前的生活应该感到十分的满意,白居易也应该为她获得了新生活而欣喜呢。诚如是,琵琶女前后生活缺乏落差度,如何见出“沦落”呢?如没有琵琶女的沦落感,也就没有白居易的共鸣。   琵琶女嫁给商人之后,她所期望的是丈夫能够珍视她的才与貌,重视她在他的生活中的价值存在,夫妻能够长相厮守,但是,“商人重利轻别离”,她“去来江口守空船”,过着孤独、凄清、冷落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毕竟是短暂的,也给她准备了温暖的期待,而且,作为一个“怨妇”,她与其他人区别很大,如果实在难耐寂寞,她有条件可以改变目前的孤独。   唐初,商人虽然在政治上受到限制和歧视,甚至,禁止商人入仕写入了法律条文。但是,他们力图以其财力谋求自身政治地位的改善。中宗时,不少商人得以凭借经济实力跻身仕途。商人还与达官贵人交往以谋求仕进。我们说唐代商人的地位低,也只是从政治上相对而言的。   商人在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唐代虽然采取了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商业仍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农民弃农经商之风兴盛,商人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阶层,拥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那么,琵琶女“梦啼妆泪红阑干”的原因是什么呢?少年时红极一时,现在是独守空船,两种生活形成的巨大反差,即诗人所说的“沦落”,这种巨大反差必然映射到她的内心世界,造成心理的不平衡,因此而产生的失落感就成为她内心的伤痛。   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正是这种失落之痛。白居易的“已叹息”“重唧唧”“江州司马青衫湿”,诗句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失落、怅惘、悲苦的怨愤之情,这正是对琵琶女的弹奏、诉说产生的共鸣。艺术的共鸣是具有确定性的美感活动,艺术的形象以及内蕴的情感意识为共鸣提供了一种确定性,琵琶女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心灵体验是诗人产生共鸣的基础,而从长安到江州产生的精神失落就是“共鸣地带”。琵琶女的处境比较容易得到改变,而白居易改变目前的处境却难于登天,所以,他的内心远比琵琶女悲苦。   诗人的这种心理感受缘于其价值观,他的价值观决定了他对当下生存状态的认识、评价和情感倾向。他贬官江州,不是像苏轼那样贬到了海南,但是,他的感觉却是到了天涯。这不是地域距离,而是诗人的心理距离。“天涯”“地僻”的参照系是长安,那里主要是政治中心,也是诗人的精神中心。他觉得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甚至说没有音乐可以欣赏,称琵琶女的弹奏为“仙乐”,给予了至高无上的评价。音乐能否达到这种境界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音乐来自“京都”,“京都”是他判断音乐优劣的唯一标准。江州是当时比较繁华的商业城市,城南二十五里便是庐山。他在江州的生活优裕富足:“今虽谪佐远郡,而官品至第五,月俸四五万,寒有衣,饥有食,给身之外,施及家人。”(《与元九书》)白居易曾这样写他的官宅,“宅北倚高岗,迢迢数千尺。上有青青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