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环境想象和行动责任生态批评专题研讨会综述
环境想象和行动责任生态批评专题研讨会综述
2017年6月10日,“环境想象和行动的责任”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中心主办。来自中国大陆七个省(直辖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美国、加拿大、韩国和日本等国近二十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陈红教授主持开幕式,上海高校高峰高原学科建设计划负责人、人文与传播学院詹丹教授和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点负责人朱振武教授分别致辞。本次研讨会分为五个小组,发言选题丰富,涉及生态批评领域涌现的四波浪潮。这四波浪潮并非新旧更替,而是相互重叠,虽各有侧重,却无优劣之分。在本次研讨会中,四波浪潮此起彼伏、齐头并进。
第一组发言由密西西比河谷州立大学的郑建清教授主持。该组发言显示了第一波浪潮中的荒野文学研究目前仍旧盛行不衰。美国著名环境文学作家、环保活动家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与布鲁克?威廉斯(Brooke Williams)夫妇回顾了《我心灵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Heart)的再版过程和意义。《我心灵的故事》是19世纪英国自然作家理查德?杰弗里斯(Richard Jefferies)的自传体散文,威廉斯夫妇在原书每一章前另辟一章,插入他们对自然的理解和阅读感悟作为该章导读,为读者感知自然提供了历史参照,同时也丰富了生态批评第一浪潮中对非虚构性荒野描写的考察。同样关注荒野文学并身体力行进入荒野实地考察研究的,还有美国文学与环境研究学会首任主席、《文学与环境跨学科研究》(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杂志主编斯科特?斯洛维克(Scott Slovic)教授。他在《阅读世界:语言、思维、身体》的发言中,延续了他“走出去思考”的理念,倡导包括生态批评研究者在内的所有人走出书斋、打开心灵,效仿约翰?缪尔(John Muir)去充分体验文字与自然的交融。
第二组发言由特丽?坦皮斯特?威廉斯女士主持。她的作品《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Refuge: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是湖南大学谭琼琳教授和南京大学方红教授集中讨论的热点。谭琼琳教授通过对《心灵的慰藉》进行细致研读,用统计图表说明人物命运与自然变化的关系,指出心灵(mind)是风景―声景―心景这三景得以成功联姻的关键。她认为,三景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三者之间具有相互转换性和共通性。这些新理念和新概念的提出,增加了三景理论构建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方红教授对《心灵的慰藉》和《太阳风暴》进行了比较研究,将女性主义视角与列奥?马科斯(Leo Marx)的“中间风景”相结合,认为作家特丽通过描写女性的沙漠体验,表达了女性的中间风景观,这是具有女性身体家园意识与环境危机意识的自然体验,寄予了女性既在自然中得到庇护、又有能力保护生态难民的中间风景理想。这类研究体现了生态批评第二波浪潮的特点:“环境福祉与平等”成为环境正义与社会正义关系的研究中心。
第三组发言侧重在哲学思辨中阐发对身体、动物和文学经典的理解,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乔国强教授主持。深圳大学王晓华教授结合他的两部专著《西方美学中的身体意象》和《身体美学导论》,探讨了身体意识引发环境想象的可能性。王教授首先梳理了身体和心灵二分对立的历史,通过援引福柯、特里?伊格??顿、恩斯特?海克尔、斯泰西?阿莱莫等人对身体和自然关系的论述,提出为受到贬抑的身体意识正名有助于树立环境意识。王晓华教授对身体的物质性研究,凸显了生态批评第四波浪潮的物质性转向。山东大学程相占教授从《庄子?秋水》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典故出发,提出从生态认知角度,把“鱼和鱼之乐”作为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事件加以认识、理解和体验,强调审美目的而非实用目的,强调过程性而非物质客体性,相较于传统认知模式,它在伦理和审美维度方面产生了新的价值。这一论述引发了与会代表广泛的兴趣,大家对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上海外国语大学王欣教授结合华兹华斯的个人经历,分析其代表诗作《序言》中的自然隐喻。她运用几组对立关系,说明自然在《序言》中具有物质和想象的双重性质,如在场和缺席,表面结构和深层结构,可见的和不可见的等,为我们理解《序言》提供了新的视角。
第四组发言由布鲁克?威廉斯主持。美国纽约城市大学布鲁克林学院张嘉如副教授,黄河科技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负责人、著名文艺学专家和生态批评研究者鲁枢元教授,韩国成均馆大学西门?艾斯托克教授和金元中教授先后发言,他们着重探讨多媒体时代影视作品和传媒对大众生态意识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