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瓷器“青花梧桐”的起源与发展
摘 要: 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始于唐宋,兴于元代,盛于明清,清康熙时达到顶峰,成为瓷器的主流,这一时期数景德镇的青花瓷最为精美,乃帝王嫔妃、达官贵人的必备之物,备受人们的喜爱,是景德镇瓷器中珍贵的传统品种,在中外陶瓷史上久享盛名。本文对中国瓷器“青花梧桐”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加以阐述,以飨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及古董收藏家。
关键词: 中国瓷器 青花梧桐 胎 釉 配方
以China(瓷器)而著称的中国,国名和瓷器相得益彰。可想而知中国的瓷器在世界文明进程中的地位之高,如同以漆器(Japan)被西方称作日本国的亮漆工艺一样,美誉全球。中国瓷器著称于世,不仅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质量高端,更值得一提的是装饰绘画艺术水平出神入化,登峰造极。其中仅青花品类就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青花瓷(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胎上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作为釉配方,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该釉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窑口等配方皆有所变化),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1]。
中国瓷器青花品类瓷器中的“青花梧桐”是青花绘画装饰的一种形式。有红色官窑美誉的原景德镇人民瓷厂生产的一套“青花梧桐”餐具于1979年荣获国家优质产品金质奖,接着又于1984年连中三元,连续在德国莱比锡、捷克布尔诺、波兰波兹南三个国际博览会上荣膺金奖。一时间,青花梧桐热席卷全球陶瓷市场,青花梧桐画面成了学者和青花爱好者探讨研究的话题。
“青花梧桐”的起源与发展,和陶瓷特别是青花瓷器的生产状况、青花工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青花梧桐的发展史,是中国陶瓷特别是景德镇青花瓷历史发展的一个缩影[2]。
据史料记载:中国的青花瓷起始于唐、宋,成熟于元。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运载了大批瓷器去非洲、澳洲交易,其中大部分就是青花瓷。这批青花瓷大都出于元末至明永乐年间,这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较快的时期。这些瓷器中是否有青花梧桐瓷,尚有待考证。最近有网文载:“青花瓷梧桐瓷始自郑和下西洋。郑和带去的中国瓷,无论盘碟,都是青花梧桐图案;中国是龙凤双图腾,代表力与美、国力与文化;瓷器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创造,属于凤的范畴,所以要画梧桐――凤的家。”徜如此,则梧桐画面至今至少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但史家普遍认为,梧桐画面的初现应在清初。有史书记载:“清朝山水画自康熙、雍正、乾隆以来,像山河九鼎图、岳阳楼图、滕王阁图、海屋添筹图、梧桐图都已装饰在(青花)瓷器上。”因此,青花梧桐画面的起源,最迟应该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梧桐画面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当今的梧桐画面,与前清、民国甚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梧桐画面既有共同点,又有很大的不同。青花梧桐画面,是经过历代青花陶瓷艺人不断修正、不断创新而逐步形成的。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特别是景德镇青花陶瓷艺人的不断探索,铸就了青花梧桐的发展史[3]。
前清时期的青花梧桐瓷盘,画面发色纯正,釉面晶莹,盘面分别画有内箍、外箍,两箍之间空白无画。在内箍圆之内,画有青山绿水、大雁南飞;水边岸上,一人身披蓑衣,头戴斗笠,正在垂钓,那紧绷成微弓形的渔竿,露出水面绷紧的渔线,似已显示鱼已上钩,钓翁正欲甩起鱼钩。画中最突出的莫过于两棵梧桐树,它们一左一右,枝繁叶茂,十分醒目。画面色彩柔和,浓淡得宜,不同层次的色彩,在画中呈现出深浅不同的意韵,显示出当时绘画人运用色料技艺的娴熟。这充分说明,今天青花艺人绘画用的分水方法,早在数百年前就被掌握运用。
景德镇的青花瓷,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1662年―1796年,即清三代,类似青铜器的“夏、商、周三代”)进入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花瓷,不但色面晶莹亮丽,而且画面题材丰富多彩;既有花鸟虫草,又有仕女人物;既有田园风光,又有山水美景。在青花瓷的黄金时代,作为青花画面的一种,梧桐画面的应势而生当是应有之义。之后,梧桐画面持续发展,其内容不断丰富。后清至民国直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大地战火频仍,青花瓷的生产虽有起伏,但总趋势还是向前发展的。至上世纪五十年代末,青花梧桐画面版本众多,各有特点,且差异较大。但不管是何种版本,什么特色,画中必有吊珠、石桥、亭子和梧桐树,这几乎成为判断梧桐画面的必要标准。此时的梧桐画面,比前清的梧桐画面丰富繁杂得多。以园盘画面为例,它再也不是内外两道箍,而有三四道箍;两箍之间再也不是空白,而已有了吊珠、花草等图案,其中中央主图突出了梧桐树和楼台厅阁,有的画面还增加了小桥流水,人物花鸟。
考古证明:景德镇是古代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