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陌生的“芋头”.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应陌生的“芋头”   芋老人传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丞、尉闻之,谓老人与相国有旧,邀见讲钧礼,子不佣矣。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日:“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获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至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更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千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是犹可言也。老人邻有西塾,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有将、相,有卿、尹,有刺史、守、令,或绾黄纡紫,或揽辔褰帷,一旦事变中起,衅孽外乘,辄屈膝叩首迎款,惟恐或后,竟以宗庙、社稷、身名、君宠,无不同于芋焉。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曰者,岂独一箸间哉?”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芋视之者。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之者,往往而然。   参考译文   芋老人,是慈水县祝家渡人。儿子外出做佣工,独自和老妻住在渡口。一天,有个书生在他家屋檐下避雨,衣衫单薄而且都淋湿了,身影于是就看上去很瘦弱。老人请他进屋坐,(闲谈中)得知他刚从郡城参加完秀才考试回来。老人略微有点文化,和他聊了很久,就让老妇人煮芋头端来请他吃。书生吃完了一碗,老妇人又给他盛上一碗,书生肚子因此吃得饱饱的。于是笑着说:“我将来不会忘记您老人家的芋头的。”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去。   十多年后,书生因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偶然有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便放下了筷子,感叹地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当地郡县的官员听到这事情之后,都以为老人和宰相有旧交情,纷纷邀请芋老夫妇来见面,和他们行平等的礼节,芋老人的儿子再也不要到外面当雇工赚钱了。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老妇人煮好芋头送上来,宰相(尝了尝)也放下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又香又甜呢!”芋老人上前说:“还是这同样的芋头啊!而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了人的口味啊!相公您那时候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大雨所困,(衣衫湿透,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现在您的堂上不乏精美的食物,又有皇帝赏赐的御膳,经常摆设酒席,列鼎而食,哪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公您的改变仅仅止于吃芋头的感觉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我们村子南边有对贫苦的夫妻,妻子每天纺纱织布,打水舂米,勤苦地帮助丈夫读书;丈夫幸运地考中科举,得到功名后,就宠爱其他的姬妾,抛弃原来的妻子,以致妻子抑郁而死。这是像对待芋头一样看待他的妻子啊!城东有甲、乙两名同学,共享一方砚台一盏灯火,共用一扇窗户一张床铺,早晨起来连衣服、鞋子都不分彼此。后来乙先考中,进入仕途当了官,听说甲落魄潦倒,还讥笑他,不管他,两人的交情因此断绝了。这是像对待芋头一样看待他的学友啊!我更听说过某某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发愿将来要实现志愿,要像某某古人那样廉洁干练,要像某某古人那样衷心孝道。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受贿、行为不轨而被罢官。这是像对待芋头一样看待他所学的道理啊!这些还说得过去。我邻近有家私塾,听里头的老师向学生讲述前代(明朝末年)的事情,有将相,公卿,卿尹,刺史,太守,县令,他们有的腰佩紫绶金印(占据高位,手握重权),有的掀起车轿帷幔(俨然一副匡世济民的样子)。然而一旦国内发生事变,异族趁机自外入侵,他们就下跪叩头,迎敌投降了,唯恐落在别人后面,竟然把祖宗,国家,自己的名誉,君王的荣宠,无不等同于芋头了。这么说来,世人由于眼前(的遭遇)而忘掉了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