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康复法与神经生理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对比研究
中医康复法与神经生理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临床采用中医康复法和神经生理疗法对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随机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应用神经生理疗法,治疗组40例应用中医康复疗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FD)、肢体运动功能(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变化情况,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NFD、FMA、BI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89%高于对照组77.78%,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000,P=0.1573),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采用中医康复法和神经生理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患者均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肢体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能力,但是中医康复疗法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中医康复疗法;神经生理疗法;恢复期;脑卒中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脑血管患者多发病,其发病率高,致残率、致死率、复发率高且并发症较多。患者经过急诊抢救绝大部分患者能度过急性期,虽暂无生命危险但却有语言或者行动等障碍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根据其病程发展将其分为急性期(1月)、恢复期(2~6月)、后遗症期(6月),恢复期脑卒中患者脑部病变基本稳定,脑水肿及高压逐渐消退,神经功能逐渐恢复[1]。神经生理疗法为现代康复医学重要构成部分,中医康复疗法在治疗脑卒中方面也有极其丰富的经验,笔者为探析中医康复疗法和神经生理疗法治疗恢复期脑卒中的疗效,为临床今后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的依据,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3年期间80例患者分别采用上述两种疗法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本研究随机抽取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恢复期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中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65.34±12.58岁,脑梗死22例、脑出血18例;治疗组40例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7~86岁,平均年龄65.68±12.64岁,脑梗死23例、脑出血1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疾病类型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高度可比。
1.2 病理纳入和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经CT、MRI等影像学证实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或者脑出血;首次发作或者既往发作但未神经功能后遗症;年龄8分;血压稳定;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各类脑血管病分类方案;符合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2]。
1.2.2 排除标准
脑出血手术者;蛛网膜下腔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者;病情恶化且出现新梗死或出血者;重度脑水肿或者昏迷等病情多变者;脑外伤、脑肿瘤等所致的脑卒中者;并发恶性肿瘤者;重度认知障碍者。
1.3 治疗方法
1.3.1 神经生理疗法
对照组40例采用神经生理疗法,以Brunnstrom、Bobath、运动再学习技术为主,主要包括:坐卧位良肢体的摆放;患肢关节被动运动;双桥、半桥练习;肩部训练;体位变化以及平衡训练;步态训练;上、下肢训练;同时根据三级平衡概念对不同患者具体情况侧重治疗。
1.3.2 中医康复疗法
根据《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3]进行辩证施治,气虚血瘀者选用补阳还五汤加减;痰湿蒙神者选用三子养亲汤和二陈汤加减;阴虚风动者选用肝熄风汤加减;肝阳上扰者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风痰瘀阻者选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由中药煎药室代煎,2次/d,饭后服。同时采用苏州医疗用品厂有效公司生产的SDZ-II型电疗仪,上肢取穴曲池、肩?k、手五里、手三里、合谷、外关、中渚;下肢选穴足三里、环跳、阳陵泉、昆仑、太溪、太冲;伴有面瘫的加针颊车、地仓、颧?s、迎香;3次/周,每周1、3、5针灸,每次30min,予电针留针,取连续波。
1.4 疗效评价标准
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4]评价患者肢体运动功能;Barthel指数[5](BI)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NFD)评分[6]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显效:NFD评价减少≥46%,日常生活完成或大部分自理;有效:NFD评分减少18~45%,日常生活部分自理;无效:N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