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昌花鼓戏唱腔研究
【摘 要】乐昌花鼓戏被誉为“岭南一枝花”,是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声乐艺术,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源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深受本地和外地广大群众喜爱。2015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笔者数次赴乐昌开展了一系列关于乐昌花鼓戏的田野考察工作。本文将撷取这一期间关于唱腔研究的片段并以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打鸟》中的相关唱段为例进行分析,通过初步对乐昌花鼓戏唱腔的研究,总结其特征及规律,为日后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思路和素材。
【关键词】乐昌花鼓戏;唱腔;《打鸟》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49-02
一、乐昌花鼓戏的概述
乐昌地处岭南,位于广东西北部。自古以来,乐昌向有“楚越要冲”“入粤门户”和“广东北大门”之称。乐昌花鼓戏,是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誉为“岭南一枝花”,俗名“唱花鼓”或曰“调子戏”,起源于乐昌民间圈地作场而演唱的灯彩歌舞。最早关于乐昌花鼓戏的演出活动文献可见于清康熙五年(公元1660年)的《乐昌县志?风俗》:“立春先一日,坊民扮戏剧。”“清歌急管,达曙洋洋,扮魑魅侏儒之像,以衣饰相丽,沿市婆娑,类古之傩者。”
二、乐昌花鼓戏的唱腔
乐昌花鼓戏的唱腔分为正调、路调和小调。乐昌文工团前团长邝治彬师傅说:“这三种唱腔会根据剧中的场合、剧情、人物、情绪的要求来运用。如果使用得不恰当,那就会改变其味道。”笔者结合乐昌花鼓戏传统剧目《打鸟》中的相关唱段,对这三种唱腔的功能性进行分析与总结。
《打鸟》是乐昌花鼓戏的传统“三小戏”,同时也是乐昌花鼓戏名伶何万杰带领的三溪艺人组成的“仕坑业余花鼓戏剧团”所演出的经典剧目,主要讲述了在旧社会的农村里,三毛箭和毛姑娘追求自由幸福、崇尚自由婚姻的爱情故事。该剧被广东省艺术研究所收藏为乐昌花鼓戏的传统剧目之一。
(一)正调
正调,又被称为“川调”。源于民间的“分节歌”,运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
何氏女坐堂前,把儿训教。
叫一声宝贝女,细听我言。
今日里三六九,娘去还愿。
我女儿在家里,切莫贪玩。
闲无事绣花朵,勤织学纺。
更不得越规范,惹人说闲。
此“川调”选自《打鸟》剧中,是何氏(老旦)对独自留守在家中的女儿“毛姑娘”叮嘱的唱段,采用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正调多在剧中的堂内演唱,内容多有教条作用,一般是长辈对晚辈训教的唱段。此“川调”,是何氏训教女儿“毛姑娘”在家中不要贪玩,勤织学纺,安守门房。歌词的内容反映出当时旧社会里固守传统的女性形象,情绪上显得庄重、严肃,因此在演唱时不需要过多地加话处理。
(二)路调
路调,又称“走场调”或“走场腔”,按字面可以理解成“在路上行走时触景生情而演唱的曲子”。常使用“一条龙”的吹奏曲作为路调的起板,这也是路调的明显特征之一。
一条龙 接唱【出门调】
出得门来把路行,要往妹家走一程。
毛妹聪明又贤惠,我三毛箭喜在心。
今日借名来打鸟,要与毛妹叙叙情。
别的事情少来讲,迈开大步把路行。
此【出门调】选自《打鸟》剧中,是三毛箭(小生)在去往毛家庄的路上所演唱的唱段。三毛箭借“打鸟”之名,实则是要去对面的毛家庄探望与他相亲相爱的“毛姑娘”。
路调一般为“上下句”结构形式。在上下句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重句、衬字衬腔、润腔等方法,可对路调的结构形式进行改变。【出门调】,上下句歌词的原话是“出得门来把路走,要往妹家走一程”,通过“重句”的方法,将歌词进行了扩张,变成“出得门来把路走,那个把路走。要往那个妹家走一程,那个走一程,要往妹家走啊!”这样的扩张,打破了歌词原有的规整结构。在扩张歌词的基础上,使用了“呀”“啊”等衬词,有效地拓展了唱腔的长度。笔者就衬词的作用问题采访过乐昌花鼓戏的老艺人,他们认为这些衬词一方面是根据当地生活语言的习惯,都是经常使用的语气词;另一方面是以前乐昌花鼓戏的老师傅就是这么教的,因行腔的需要,加上这些衬词后可以更好地有助于演员的演唱。同时在演唱的过程中添加了装饰型的润腔技巧,如、、花舌音。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原本规整的“上下句”结构形式产生了改变,变成了上句短、下句长的“长短句式”结构,更能突显出曲子欢快的情绪,同时也产生了新的表现效果。
(三)小调
小调,多作为剧中人物插曲演唱。在《打鸟》剧中出现了“丝弦小调”和“对子小调”两种。
丝弦小调,来源于以前一些民间艺人在茶馆酒楼、娼寮妓院中经常演唱的一些明清小曲。这类的曲调具有较强的说唱性,节奏较慢,多用于剧中人物的抒情唱段。
毛姑娘坐堂前,自思自想。
想起了心中事,好不悲伤。
此【玉堂春】选自《打鸟》剧中毛姑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