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6汉唐儒家政治思想教学幻灯片.ppt
天者,统元气焉,非止荡荡苍苍之谓也;地者,统元形焉,非止山川丘陵之谓也。人者,统元识焉,非止圆首方足之谓也。 二、社会变迁与《贞观政要》的由来 在王通之后,《贞观政要》应该算比较具有政治哲学内容的著作。《贞观政要》是历史变迁的产物。其中所蕴含的一些政治哲学理念,是隋唐社会更替的历史教训的总结。 (一)反思隋朝灭亡教训 隋朝之建立,结束了300余年之南北分治局面,国家重新获得统一。尽管隋朝的统治只有短短的不到40年时间,但其政治经济制度思想却多为唐朝所因袭。 1、御民过甚,民不聊生 杨坚卒,杨广即位,颇有中兴之志,但他御民过甚,史称其大兴土木,开运河,营建洛阳宫殿,修筑长城,发动战争,造东都洛阳,每月役丁二百万,十月中,“官吏督役严急,役丁死者什四五,所司以车载死丁,东至成皋,北至洛阳,相望于道。”致使民不聊生,百姓揭竿而起;官方遂严酷镇压,而 突厥人乘机俘掠,以致“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至唐朝初年,全国人口未及隋朝时三分之一。直到公元632年(贞观六年),自伊洛以东,及于海岱,灌莽巨泽,苍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难。 2、统治者的反思 李世民反思隋王朝灭亡的原因。他说: 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徵求不已。兼东西徵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百姓安乐。 (二)书名与书义 《贞观政要》之书名,与其书中的旨义有着密切联系,而这书名也颇有一番由来。 1、书名成因 贞观者,唐太宗表年之号也。《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 犹言天地之文理主于正,以示人也。政要者,唐史臣吴兢类辑贞观间君臣之嘉言善行、良法美政之大要也。唐史本纪曰:“太宗姓李,讳世民,陇西成纪人,为凉武昭王八世孙,高祖次子也。母曰太穆皇后窦氏。生而不惊。方四岁,有书生谒高祖曰:‘公贵人也,必有贵子。’及见 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几冠,必能济世安民。’书生既去,乃采其语,名之曰世民。”及长,聪明英武,有大志,能屈节下士,结纳豪杰,佐高祖以定天下之乱,功业日隆。隋义宁元年,高祖以唐王受隋禅,国号唐。明年,改元武德,封世民为秦王。九年,立秦王世民为皇太子,听政。是年八月,即皇帝位。明年,改元贞观。在位凡二十三年,为一代之贤君。其言行之美,政治之盛,与夫任贤使能之方,从谏乐善之道,大略皆聚此书也。(《贞观政要》卷一) 2、书义之要 夫太宗之于正心修身之道,齐家明伦之方,诚有愧于二帝三王之事矣。然其屈己而纳谏,任贤而使能,恭俭而节用,宽厚而爱民,亦三代而下,绝无而仅有者也。后之人君,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岂不交有所益乎?惜 乎是书传写谬误,窃尝荟萃众本,参互考订,而其义之难明,音之难通,字为之释,句为之述,章之不当分者合之,不当合者分之,自唐以来,诸儒之论莫不采而辑之,间亦断以己意,附于其后,然后此书之旨颇为明白。 二、贞观君臣的治国理论与方略 《贞观政要》一书凡十卷,内容包括:君道、政体、任贤、求谏、纳谏、择官、封建、尊敬师傅、仁义、忠义、孝友、诚信、儒学等诸多方面内容。 (一)修身是治国的基础 崇尚修身为中国传统政治的基础,贞观君臣也把这一点比作木之根本、流之泉源。 《世说新语·德行》称: “王平子(澄)、胡毋彦国(辅之)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裸体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 将“任放”与名教联系起来,表明魏晋士子以回归人的自然本性来认识与实践名教。 其三, 就理想而论,阮籍、嵇康本来所希望者乃是名教与自然之和谐。 阮籍曰: 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故定天地八方之音,以迎阴阳八风之声,均黄钟中和之律,开群生万物之情气。故律吕协则阴阳和,音声适而万物类;男女不易其所,君臣不犯其位;四海同其欢,九州一其节。奏之圆丘而天神下,奏之方丘而地祗上。天地合其德,则万物合其生,刑赏不用而民自安也。 “圣人”所作之乐亦属名教范围。论者以和谐为“至乐”境界,实即反映了名教与天地自然通而为一的理念。 阮、嵇后期,又把名教与自然看作相互对立之两极。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可以说是这种思想转变的鲜明写照。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于矜尚。”“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 又说:“越名任心,故是非无措也。”(《释私论》) 名教与自然人性相对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年產6万吨环氧树脂工艺设计稿毕业设计稿.docx VIP
- 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设计 电气电路设计 电气电路设计.pptx VIP
- 人工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1).pdf VIP
- 最全剪映教程.pdf VIP
- 4亨通组织架构职责分工汇编.pdf VIP
- GMP 项目四:药品生产过程管理 项目四:药品生产过程管理.ppt
- 会计全套表格.xls VIP
- NB-T+10160-2019+炭化型煤NB-T+10160-2019+炭化型煤.docx VIP
- Chapter 12: 存在主义 与 文学Existentialism & Literature.ppt VIP
- 防性侵主题班会教案-防性侵主题班会教案小学生(共7页).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