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居住小区相关规划.ppt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2.居住区规模分级构成;3.居住区用地项目构成居住区规划总用地包括两类:居住区用地和其他用地;居住区内各项用地所占比例的平衡控制指标,应符合下表规定;三.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2.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片块式布局;二.轴线式布局 一定的空间要素沿轴布置,或对称或均衡,形成具有节奏的空间序列.空间轴线可见或不可见,可见者常为线形的道路、绿化、水体等构成,但不论轴线的虚实,都具有强烈的聚集性和导向性.;轴线式布局;三.向心式布局将一定空间要素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中心感很强.;向心式布局
;四.围合式布局住宅沿基地外围周边布置,形成一定数量的次要空间并共同围绕一个主导空间.围合成的中央主导空间往往尺度较大,统率次要空间,也可以以其形态的特异突出其主导地位.;围合式布局;五.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这种布局形式节地节能,适合在有限的空间里满足现代居民的各种要求.;六.隐喻式布局将某种事物概括提炼,抽象成建筑与环境的形态语言,使人产生视觉和心理上的某种联想与领悟.实例见教材.
实际设计中往往不是单纯一种布局形式,而常常以一种形式为主兼容其他多种形式而形成组合式或自由式布局.;3.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分析;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度;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12m×12m的回车场地;
;二.公建系统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也称配套公建),应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和其他八类设施。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配建水平,必须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并应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时投入使用。 居住区配套公建的项目,应符合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规定。;三.绿化系统公共绿地指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应包括居住区公园、小游园和组团绿地及其它块状带状绿地等。
绿地率
指居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居住区用地的比率(%)。
绿地应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即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其中包括满足当地植树绿化覆土要求、方便居民出入的地下或半地下建筑的屋顶绿地,不应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居住区内绿地应符合下列规定: 一切可绿化的用地均应绿化,并宜发展垂直绿化;宅间绿地应精心规划与设计。居住区内的绿地规划,应根据居住区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不同的布局方式、环境特点及用地的具体条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并宜保留和利用规划或改造范围内的已有树木和绿地。 居住区内的公共绿地,应根据居住区不同的规划组织结构类型,设置相应的中心公共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居住区级)、小游园(小区级)和组团绿地(组团级),以及儿童游戏场和其它块状、带状公共绿地等。公共绿地的位置和规模,应根据规划用地周围的城市级公共绿地的布局综合确定。 居住区内公共绿地的总指标,应根据居住人口规模分别达到:组团不少于0.5m2/人,小区(含组团)不少于1m2/人,居住区(含小区与组团)不少于1.5m2/人,并应根据居住区规划组织结构类型统一安排、灵活使用。旧区改造可酌情降低,但不得低于相应指标的50%。 ;四.空间环境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全防卫; 构思新颖,体现地方特色。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