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书篇章句集注.ppt
四书章句集注
宋代理学集大成之作
大规模地重视《大学》与《中庸》,自宋人始。
四书的结合,粗成于二程,完善于朱熹。
(二)原本首《大学》,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书肆刊本以《大学》、《中庸》篇页无多,并为一册,遂移《中庸》於《论语》前。明代科举命题,又以作者先后,移《中庸》於《孟子》前。然非宏旨所关,不必定复其旧也。
四书之次序
某要人先讀大學以定其規模,次讀論語以立其根夲,次讀孟子以觀其發越,次讀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處。大學一篇,有等級次第,總作一處易曉,宜先看。論語却實,但言語散見,初看亦難。孟子有感激興發人心處,中庸亦難讀,看三書後方宜讀之。(朱子语类卷14)
先生教人以大學語孟中庸為入道之序,而後及諸經。以為不先乎大學,則無以提綱挈領而盡論孟之精微;不參之以論孟,則無以融会貫通而極中庸之㫖趣。然不㑹其極於中庸,則又何以建立大本,經綸大經,而讀天下之書,論天下之事哉。(黄榦《勉斋集》卷三十六《朱熹行状》)
朱熹安排四书顺序,有其深意在。然后世因《大学》与《中庸》二章篇幅小,刊刻时为方便计,往往刻在一起。故现行四书顺序皆为《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提要》以为四书顺序无关紧要,不必深究,是明通之论。
(三)《大学》古本为一篇。朱子则分别《经》、《传》,颠倒其旧次,补缀其阙文。《中庸》亦不从郑注分节。故均谓之“章句”。《论语》、《孟子》融会诸家之说,故谓之“集注”。犹何晏注《论语》,裒八家之说称《集解》也。惟晏《注》皆标其姓,朱子则或标或不标,例稍殊焉。
朱熹对《大学》的改易
1:以错简为理由,调整《大学》之次序。
2:根据文意,补作一节《传》文。
理有所据,虽六经亦可改。
(四)《大学》章句,诸儒颇有异同,然“所谓诚其意者”以下并用旧文,所特创者不过补《传》一章,要非增於八条目外。既於理无害,又於学者不为无裨,何必分门角逐欤?《中庸》虽不从郑《注》,而实较郑《注》为精密。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三纲领:明德,新民,止于至善。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朱熹既以原本《大学》为包含经与传,而传中没有对格物致知作解释,故特为补作一节。
(五)盖考证之学,宋儒不及汉儒;义理之学,汉儒亦不及宋儒。言岂一端,要各有当,况郑《注》之善者,如“戒慎乎其所不睹”四句,未尝不采用其意;“虽有其位”一节,又未尝不全袭其文。观其去取,具有鉴裁,尤不必定执古义以相争也。
《提要》对朱熹的肯定
一:朱熹师心自用,改易古书,为严谨学者所非议。
二:《提要》从大处着眼,以为朱熹所改易者,特其末节,应注重其微言大义。
三:《提要》对汉宋学术各自之长处都作了肯定,并不一味附和上意加以诋排。
(六)《论语》、《孟子》亦颇取古注。如《论语》“瑚琏”一条与《明堂位》不合,《孟子》“曹交”一《注》与《春秋传》不合,论者或以为疑。不知“瑚琏”用包咸注,“曹交”用赵岐《注》,非朱子杜撰也。又如“夫子之墙数仞”注“七尺曰仞”“掘井九仞”注“八尺曰仞”,论者尤以为矛盾。不知“七尺”亦包咸《注》,“八尺”亦赵岐《注》也。是知镕铸群言,非出私见。苟不详考所出,固未可概目以师心矣。
(七)大抵朱子平生精力,殚於《四书》。其剖析疑似,辨别毫釐,实远在《易本义》、《诗集传》上。读其书者要当於大义微言求其根本。明以来攻朱子者务摭其名物度数之疏,尊朱子者又并此末节而回护之,是均门户之见,乌识朱子著书之意乎?
某于《论语》、《孟子》,四十余年理会,中间逐字称等,不教偏些子。学者将注处,宜子细看。
《集注》且须熟读,记得。
某《语孟集注》,添一个字不得,减一字不得,公子细看。
《四书章句集注》集宋代理学之大成
据统计,在《四书章句集注》里,朱熹很少引用汉唐注家的材料,主要引用的是宋学学者,尤其是理学家的言论,就此而言,这是一部集宋学义理思想之成的著述。(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P266)
退五经而进四书,托经学以言哲学
朱熹以“四书”及“四书”义理之学取代“六经”及“六经”训诂之学作为整个经学的主体和基础,强调“四书”重于“六经”,以“四书”发明道统,为建构和完善新儒学的道统思想体系作论证;以“四书”阐发义理,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理,把以往的“四书”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革新并改变了中国经学发展的方向,对中国后期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P26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