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子弟书中男子服饰的文化意蕴及其民族特征.docVIP

论子弟书中男子服饰的文化意蕴及其民族特征.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子弟书中男子服饰的文化意蕴及其民族特征   摘要:纵观车王府收藏的描写当时社会现实的子弟书篇章,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对官员、一般旗人男子及另类男子服饰进行了描写。这些人物形象的服饰各有特色,将清代服饰所具有的民族性、时尚性、兼收并蓄性表现得酣畅淋漓,为研究清代中晚期旗人服饰提供了说唱文学方面的佐证。   关键词:服饰文化;清代;满汉交融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5-0089-05   一、子弟书中男子服饰的文化意蕴   子弟书是指由旗人子弟创作、清末民初流行的一种说唱文学,其内容包括改编以往文学作品及描写旗人生活两部分。子弟书中大量的对当时旗人尤其是旗人男子服饰的描写,是满族特有的文化精神及民族审美情趣在服饰上的完美呈现。通过子弟书的描述,可知当时旗人子弟的标准服饰是:“缨帽儿时兴钉藏紫,越显得他新剃的头皮儿青。团龙的褂子却是新银鼠,川白色的围脖儿是素剪绒。小泥儿半卷噶牛袍袖儿窄,一路儿搭憨马蹄儿轻。偏对那斜含乌木银烟袋,只少根俏摆春风孔雀翎。小靴子斜登金镫胸脯儿嫩,开禊儿半露芙蓉手帕儿红”。(《俏东东风》)这段描写既反映出当时旗人子弟的服饰特征,又透露出在长期的安逸生活及高人一筹的旗人身份影响下,清代中晚期的时候,旗人子弟只贪图享受、讲究穿戴,已经没有其祖先骁勇好战、豪情万丈的品质。   由于服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显服饰所有者的物质生活水平、审美情趣及身份,故子弟书作者在改编以往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时,也尽可能地将当时的服饰融入其中。如《水浒传》中对无赖牛二的描写是:“面目依稀似鬼,身材仿佛如人。杈?怪树,变为?形骸;臭秽枯桩,化作腌?魍魉。浑身遍体,都生渗渗沙鱼皮;夹脑连头,尽长拳拳螺发。胸前一片锦顽皮,额上三条强拗皱。”这段描写将夸张手法进一步放大化,将一个无赖形象刻画得过于肮脏与丑陋,从而失去了真实感。反观子弟书中对牛二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则要深刻得多。作者从服饰、相貌两个方面对牛二进行了描写,服饰方面如:“土黄布的中衣土黄布的袜子,披一件半旧儿的汗?儿把脖钮儿松。临漳灰的皂靴飞薄儿的底,青珠儿线砌满了穿花半翅蜂。平抽子足够装的下钱十吊,虽然凸走道儿不沉里面像是空。大十三的扇子如半喇破伞,帽顶上还拴着个死蚂。”(《卖刀试刀》)符合无赖身份服饰的精确描写及相貌的入神刻画,兼之大量方言词语的使用,使牛二作为一个无赖的形象比《水浒传》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化,将受众期待视野中的无赖形象精致地呈现了出来,作者由此也达到了文学创作的目的。   子弟书中之所以有对旗人男性服饰的大量描写,原因大致有三:一是当时以男性为社会主体;二是子弟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以男性居多;三是子弟书作者为清一色的男性,他们对男子服饰的式样变化与发展趋势比较敏感。受以上三种原因影响,子弟书作者在塑造男性人物形象时,总在有意无意中以写实的手法将当时社会流行的服饰款式透露出来:“不戴困秋摘了冤(兔)帽,西瓜皮儿戴顶间。巴秃噜坎儿换了得胜马褂儿,夫酥履不敢穿到人前。”(《假老斗叹》)困秋帽是清代流行的一种便帽,为圆顶,一般用蓝色、红色或紫色的缎子做帽面,在帽顶正中缀以珠子,帽子周围用皮毛翻沿。据清代学秋氏在《续都门竹枝词》所言:“店中掌柜爱风流,便帽于今也困秋。学得南方馊样子,谁知原是老京油。”可知困秋帽来自南方,它在当时的北京虽然颇为流行,但是被认定是“馊样子”,不易在社交场合出现。假老斗看透世情,不愿再冒充老斗,想做回正常人,于是首先从服饰上对自己进行改造,将困秋帽换做当时最流行的瓜皮帽,并穿上得胜马褂儿,间接反映出了当时旗人男子的流行装束。“夫酥履不敢穿到人前”则表明了清代中早期的一种习俗。入关之前,满族男子多穿轨?鞋。入关后,清朝礼制规定穿官服必须穿靴子,除此之外可穿鞋子。受此影响,满族男子外出时大多只穿靴子而不穿鞋子,以此体现庄重性。子弟书中对假老斗做回正常人时的服饰描写,将当时的合乎礼制的穿着及不合礼制的穿着很好地进行了反映,对我们了解当时的旗人服饰提供了佐证。   二、子弟书中的男子服饰分类   在服饰的具体描写方面,子弟书作者主要是根据人物形象的贫富、地位等,对其服饰或略或详。纵观车王府收藏的描写当时社会现实的子弟书篇章,主要对官员、一般旗人男子及另类男子服饰进行了描写,这些人物的服饰各有特色,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了清代男子的服饰特征。   (一)官员服饰   满族入关以后,基本上由原来的游牧生活过渡到不事稼穑的定居生活,前后生活状态的变化,使旗人在各个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防止满族服饰被汉服同化,清朝统治者屡次对旗人服饰提出要求,对官员服饰的要求尤其严格,如乾隆认为:“我朝冠制度,法守攸关,尤与骑射旧俗为便。”科另外,针对服饰的奢华问题,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