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盛唐送别诗的主体特征及其成因作用.docVIP

浅析盛唐送别诗的主体特征及其成因作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浅析盛唐送别诗的主体特征及其成因作用   离别,是历代文人墨客们都热衷描写的主题。凄怨、哀凉、酸楚是自古以来送别诗的主要格调。但是,盛唐(主要指开元、天宝时期)的送别诗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豪迈浪漫的美学风貌,主要表现为语言清新动人、意境雄厚道劲、思想昂扬向上特点与特征。这些送别诗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们广阔的胸襟,进退自如的潇洒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而这一切成因又与盛唐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密不可分。本人在下文阐述中主要从盛唐诗的语言特征、意境特征、思想特征、及其形成环境特征等部份作一浅析一   一、首先谈谈语言上春意盎然的特征   历代文人在描写送别场景时即使没有直接描写凋零的秋色,也总是难掩秋日的落寞与哀愁。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的是,唐朝特别是盛唐的离别诗中在用语上却春意浓浓,大部分作者倾向于以欣欣向荣的春色为背景描写离别,或者以春色为比喻来衬托自己乐观明朗的心境;即使是那些描写边塞恶劣天气的送别诗,因其用语的豪放同样透露出春天的热烈与张扬。王维在其赠别朋友的诗中描写了清新动人的春色,如《渭城曲》:“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整首诗虽然是在描写给友人送别的场面’,但轻盈的语言让我们没有丝毫的沉重和忧伤之感。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开头两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即给我们展现了烟花烂漫的春色。在《赠汪伦》中,“桃花潭水”的比喻空灵、形象、生动,让读者感受到春天一般生机勃勃的友情。   二、接着谈谈雄厚道劲的意境特征   唐诗在陈子昂、李白的倡导下,继承了建安诗歌的传统从而创造出唐诗所独有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风骨美,1这就使唐朝的送别诗摆脱了以往文人描写离别时哀怨忧伤,浅吟低唱的风格,取而代之的是感情上的豪迈奔放,意境上的雄厚道劲。由于盛唐文人心境乐观向上,大部分诗歌不论是否带有感伤都体现出雄浑悲壮、刚健昂扬的风骨美,展现出明朗健康、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诗人们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在送别诗中俯拾皆是。如王昌龄的诗作《送柴侍御》:“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诗人运用化远为近的笔法,用“流水”、“青山”、“明月”等意象表达了“人分两地,情系一心,山川又怎能阻隔”的观点,将离别的深情表达的豁达而洒脱。   三、谈谈自信乐观的思想特征   盛唐的经济文化繁荣发达,政治环境相对宽松,诗歌地位得到了制度保障,这些优越的外部环境使得文人们自信乐观,求取功名之心也相对强烈。盛唐的送别诗中体现出的思想往往是对离别者的祝福和羡慕,而离别者本人通常也是乐观、自信甚至是自负,充满了建功立业,求取功名的雄心壮志。例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恶劣天气里和友人分别,但诗人并是沉浸于悲伤之中,而是豪爽地对劝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而在李白受到唐玄宗召唤之际所作的?《南陵别儿童入京》中,诗人的骄傲与自负更是溢于言表。此诗写作的背景“本是令人感伤的清秋时节,但此诗开篇便洋溢着喜悦的气氛。扑面而来的是一片丰收喜庆的景象。”2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更将诗人踌躇满志、得意忘形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四、谈谈盛唐诗形成的特定的经济文化政治环境因素   大唐王朝结束了近四百年的纷争动乱,实现了人民所渴望的国家统一,并在开元、天宝年间把中国封建社会推向了辉煌的顶峰。强盛的国力,繁荣的文化,这对唐诗的繁荣与兴盛,对诗人地位的提高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此外,唐朝实行的以诗取仕制度使唐诗对于政治的介入产生了难以预料的作用,为诗人们猎取政治功名提供了广阔的空间。3在这种优越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下,诗人们大多自信乐观,纷纷抱有跻身仕途求取功名的政治愿望。由此而产生的离别不仅没有感伤的基调反而还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比如一生有过三次大范围漫游的李白一直抱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心,不论其本身是否具有政治才能,一直都在期盼得到玄宗的重用,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   五、谈谈盛唐诗形成的对特定的民族边塞的政治交流的作用   隋唐以来,由于边境战争的频繁,疆土的扩大,以及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人们对于边塞生活日渐关心,对于边塞的知识也逐渐丰富起来,一些诗人对边塞的风光以及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特别到了开元前后,朝廷开始形成了以征战为荣的风气。到了盛唐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都亲赴边塞,入暮参战。例如岑参就有“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的豪迈之语,反映了诗人强烈的建功立业精神。而对于那些科场失意的文人来说,去边塞参战不失为踏上仕途的另一条出路,因此才会有“天子不召见,挥鞭遂从戎”(岑参《送祁乐归河东》)这样的诗句。正是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