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解读双城记中曼内特医生心灵成长历程.docVIP

从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解读双城记中曼内特医生心灵成长历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解读双城记中曼内特医生心灵成长历程

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理论解读《双城记》中曼内特医生的心灵成长历程   摘 要:本文从弗洛伊德心理学的人格三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分析《双城记》中曼内特医生的心灵成长历程,探讨了曼内特医生的内心由最初的“黑色天使”,蜕变至最真的“白色天使”,彰显了他的博爱与人道主义精神。   关键词:《双城记》;本我;自我;超我   查尔斯?狄更斯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其文学作品甚多,包括《大卫?科波菲尔》、《艰难时世》、《远大前程》、《双城记》等。在众多作品中,《双城记》堪称查尔斯?狄更斯迟暮之年的巅峰之作。   《双城记》是一部描写法国大革命的长篇历史小说,“双城”分别指得是伦敦和巴黎。故事主要描写名医曼内特由于亲眼目睹了法国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草菅人命,而被投入巴士底狱,监禁十八年。出狱后,曼内特医生的女儿露茜却与仇家的儿子查尔斯?达尔内相爱。此时,曼内特医生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诸多学者对曼内特医生做了研究,如:贺润东从博爱主义角度,论述了曼内特医生身上所折射出来的“爱”,尤其是达尔内被捕后,他全力参与了营救达尔内的行动;[5] 陈翠平从基督教教义的角度分析了曼内特医生,在和“恶”的化身,德伐日夫人作了一番比较后,认为曼内特医生是“善”的化身;[1] 方灵芝则从“有形监狱”,即:巴士底狱,和“无形监狱”,即:曼内特医生的精神监狱,剖析了医生虽历经重重磨难,但最终困死在自己的精神监狱里。[4] 但笔者认为,曼内特医生的心灵并未困死于精神监狱之中,而是在历经磨难后,方才达到了“至真、至善”的境界。曼内特医生最终表现出的爱是牺牲自己,服务他人,是世界上最高尚的爱。他至真、至善的性格并非一蹴而就,从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的角度分析,曼内特医生的心灵成长历程经历了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阶段。一般认为,在弗洛伊德人格三结构理论中,自我起到平衡本我与超我的作用,自我占上风,但笔者认为,在曼内特医生的心灵性格成长过程中,超我占了上风,曼内特医生的性格成长犹如爬山,在经历了本我、自我后,最终达到了超我的高度,成为他的孩子们和人类心中的道德楷模。   一、本我:复仇的欲望   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包括了所有原始的遗传的本能和欲望,宛如一口充满着沸腾激动的大锅,其中最根本的是性欲冲动,即所谓的“性力”(力比多),他为各种本能冲动、欲望提供力量,是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其目标是毫不掩饰地满足生物欲望,内部充满了非理性、反社会和破坏性的冲动,是潜意识结构部分,是所有本能的承载体。[3](P7)   《双城记》中,由于曼内特医生亲眼目睹了法国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把一对平民姐弟迫害致死,进而被法国贵族埃弗瑞蒙德兄弟陷害,投入巴士底狱,坐了十八年的冤牢。他在被幽禁的第十年的最后一个月,在巴士底狱的牢房中,用生锈的铁尖蘸着从烟囱刮下的烟炭和木炭末,拌和了自己的血,记录下了自己的悲惨经历。在其记述的故事结尾处,曼内特医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对法国贵族的痛恨与愤怒,以及对其家族的诅咒。但是现在,我却相信那血十字已经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上帝的怜悯已全没有他们的份儿。我,亚历山大?曼内特,不幸的囚徒,在一七六七年的最后一夜,在我无法忍受的痛苦之中,对他们和他们的后裔,直到他们家族的最后一人,发出我的控诉。我向这一切罪孽得到清算的日子发出控诉。我向上天和大地控诉他们。[2](P317) 从曼内特医生的记录中,可以看出,曼内特医生对埃弗瑞蒙德兄弟痛恨至极,内心充满了愤怒。此时,曼内特医生的内心犹如“一口充满着沸腾激动的大锅”,[3](P125) 五味杂陈。曼内特医生整整十八年都生活在黑暗的监牢中,犹如一个婴儿被困在襁褓里,不知道希望在哪里,不知道光明为何物,没有了价值观,没有了善与恶。黑暗的监狱生活更是把曼内特医生折磨的精神抑郁,神智遭到严重的破坏。弗洛伊德指出“本我”只遵循一个原则,即享乐原则,只求个体的需求满足,避免自己的痛苦,享乐原则的影响最大化是在人的婴幼儿时期,也是本我思想表现最突出的时候,“力比多”是整个精神活动的基础和源泉,在巴士底狱时,曼内特医生的“力比多”占了上风,内心充满了复仇的决心,像孩子般,“顺其自然的暴露自己的兽性”,[3] (P126) 换句话说,只要可以满足自己内心复仇的欲望,曼内特医生可以置生死于度外。   二、自我:为了女儿的幸福   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是每个人都包含的心理内涵,是理性的,是意识的主体结构部分,它控制着能动性入口,及将兴奋释放到外部世界中去,处于本我与外部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要来活动,在现实原则中感受情感。“自我”是部分意识的参与者,它的任务是使“本我”与外界社会更好的协调,并采取某种方式转移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3](P7)   曼内特医生在坐了十八年的冤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