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学教材中语言美感教育问题几点思考.docVIP

传统蒙学教材中语言美感教育问题几点思考.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蒙学教材中语言美感教育问题几点思考

传统蒙学教材中语言美感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在我国千古流传的传统蒙学教材如《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是封建社会儿童最早接触到的识字教材与读物。它们虽不是诗歌,却深深地印着中国传统诗歌的影子,通篇皆为整齐押韵的三字或四字小节,结构整齐悦目,读来简洁凝练,抑扬顿挫,琅琅上口,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三美皆备矣!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我们梳理一下这些蒙学教材在语言方面的美质,来探寻其语言美感教育的熏陶感染之径。   首先,传统蒙学教材绝大多数采用了三言或四言的形式,文字简短集中,形式整齐,还运用了传统诗歌押韵、平仄等艺术方法,强调吟咏背诵,读来音韵和谐,抑扬顿挫。语言声韵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而是在于语言的声音美本身。   押韵是这些蒙学教材非常鲜明的一个特点,较之诗歌,蒙学教材用韵更为宽泛,既有平声韵也有仄声韵,且常常一文数韵。如《三字经》三字一句,六字成一小节,押韵在第六字。意义转换,韵亦变化。如开篇“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等八句,“善”、“远”押上声十三阮、十六铣,“迁”、“专”押平声一先。前二个上声韵,向上高读,声音响亮无尾音;后二个平声韵,随口平读,声音平和且有尾音延长。这样八句四节,隔句押韵,先高后平,先短后长,就有了抑扬回还、余音袅袅的乐感。《千字文》与《百家姓》都是四字一句,在第八字上隔句押韵,平声韵约占三分之二强,仄声韵少,平声韵大量反复使用,尤其是像阳、萧、江等韵,声音响亮,音韵铿锵,东、冬韵平和舒缓,回还往复,余音不绝。   蒙学教材在讲究押韵的同时也注意平仄。如《千字文》、《百家姓》都是四字一句,两字一顿,平仄一般就体现在一句内二、四字的两顿或上下句两顿的对应上,基本平仄相间,有起有伏。如《千》文开篇几句:“天地?M玄黄,宇宙?M洪荒”,平仄?M平平、仄仄?M平平,句内仄平相对;“寒来?M暑往,秋收?M冬藏”,平平?M仄仄、平仄?M平平,句内平仄相对上下句间也相对。《百》文开篇“赵钱?M孙李,周吴?M郑王”,仄平?M平仄、平平?M仄平,两句末仄平相对。《三字经》平仄变化则更丰富些,不再赘叙。   这种识字教材的学习强调反复吟咏,熟读成诵,正是在诵读中,教材的押韵美感、抑扬顿挫的节奏才能体现出来,或者说正是教材语言特有的声律美感内在地决定了吟咏诵读是其主要学习方式。因听声而记真切,因吟诵而见其美,美感的教育不是外在的,就在语言的声音美本身!今天的语文低段教材,基本采用先集中学拼音后分散识字,如人教社2001年版语文第一册比较集中地采用了二三十篇浅显通俗的白话韵语配合拼音识字,但在平仄起伏、抑扬顿挫方面不如传统蒙学教材那样讲究,汉语言的声律奥妙和平仄节奏美感体现得不太充分。   第二,传统蒙学识字教材用语精炼,亦求对仗、精工、雅丽;而且数百字、千字之中,句式变化多样丰富,囊括一般文言常见语意表达规则和句式,反复吟诵,美辞佳句尽入腹中,积累日丰,有助于培养学生凝练、典雅的文言语感和美感。   如《千字文》讲自然名物,“云腾致雨,露结为霜。……海咸河淡,鳞潜羽翔”,“雁门紫塞,鸡田赤城。昆池碣石,巨野洞庭。旷远绵邈,岩岫杳冥”,用语凝炼,讲求辞采,对仗亦精工。再如“渠荷的历,园莽抽条。枇杷晚翠,梧桐早凋。陈根委翳,落叶飘摇”几句,以渠中之荷对园中之莽,夏荷盛开鲜美“的历”之盛状对春草发芽“抽条”蠢蠢之初状;枇杷梧桐、陈根落叶实词相对,早凋晚翠特征相对,委翳飘摇情状相对,皆言辞甚美,精工雅丽。写君子行仪,“仁慈隐恻,造次弗离。节义廉退,颠沛匪亏。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寥寥数语,为人之本,尽在其中;写贤人品性,“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化抽象精神为美感形象,传统之风尚气韵流布于佳言美句之中。   蒙学教材编得通俗生动用语而又简洁精粹,这可能与古人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分离专用,在蒙学教材中也不自觉地追求一般书面语言讲求精炼典雅的语言风格密切相关。我们今天的语文教材语言多贴近生活,浅显易懂,小学阶段极少涉及文言学习,一册书中平均只选五六首古诗,六年积累七十首左右,新课标“附录”中也是以1―6年级70篇的要求来推荐优秀诗文背诵篇目的。这样,分散于每一学年中不过十多首,对于学生理解和领略祖国语文中古代语文的简洁、凝炼、典雅、优美的特色尚显不足。当前的语文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理解、掌握现代白话语文为主要目的,此为实用,为现代工具;而古代语文的学习,正像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中说过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文言文的诵读,该只是了解和欣赏而止。”今天学习古代文言,看似无用,实则有文化和美的熏陶感染、传统语文的领略在里面,有更广的价值。因此,像《三字经》、《千字文》等这类语言精练、对仗精工、辞藻华美的传统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