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蒙童教育对识字教育启示.docVIP

传统蒙童教育对识字教育启示.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蒙童教育对识字教育启示

传统蒙童教育对识字教育的启示   一、当前正确使用汉字的情况不容乐观   2013年以来,国内几家电视台陆续推出了“汉字英雄”“汉字听写大会”等关于汉字书写的节目,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这类电视节目之所以受到观众如此关注,一方面是因为节目的内容引人入胜,另一方面也显露出了当前国人对“汉字书写能力”状况的隐忧。   提到“汉字书写能力”,前几年还发生过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2011年5月的一天,故宫博物院副院长等相关负责人到北京市公安局赠送锦旗,对公安干警迅速破获故宫博物院展品被盗案表示感谢。然而,这面写着“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的锦旗,却招来了成千上万网民的“吐槽”:什么叫“撼祖国强盛”?“撼”能作“捍卫”解吗?堂堂故宫,居然也写错别字,而且还是意思截然相反的错别字。   事实上,人们在日常的汉字书写过程中,写“错别字”的情况非常普遍。例如,许多人分不清“在世”和“再世”,“兰花”和“蓝花”,“激切”和“急切”;不明白“向雷锋那样生活”和“像雷锋同志学习”为什么写错了;或者“具”和“承”少写一横,而“畏”和“武”多写一撇,“步”和“冷”则多写一点;“女”“专”“长”“弟”“免”“切”,到底有多少笔也说不清;“方”“式”“或”“载”的笔顺,不知哪一笔先写,哪一笔后写;“黄晓建”这个名字,“黄”是“共田黄”还是“共由黄”,“晓”的右上角有没有一点,“建”的部首是“廴”还是“辶”,都说不清楚,等等。   人们往往以电脑普及为自己写“错别字”开脱:我们习惯凭借各种输入法敲击键盘打字,一旦离开电脑,如需要手写履历、填写表格,当然可能“提笔忘字”了。似乎这一切都是电脑惹的祸。   可是,有时这样的难堪甚至连不用电脑的书画家也未能幸免,因为他们在进行书画创作时常因混淆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对应关系,造成令人尴尬的局面。例如,把“万里赴戎机”的“里”写成“■”,把“丰年”的“丰”(■)写成“■”,把“皇后”的“后”写成“後”,等等。   这些现象都表明:人们正确使用汉字的情况不容乐观。面对上述乱象,怎么办?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中小学识字教育,因为只有从小打下扎实的识字基础,长大之后才不容易出错。因此改进中小学的识字教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   二、传统蒙童教育中的识字方法   古代教育没有国家统一颁布的课程科目和教学标准。传统蒙童教育可以在书塾由塾师实施,也可以在家庭中由长辈传授,或者在进入书塾之前先由父辈教授。具有传统文化修养的师长,都主张遵循“六书”原理教孩子认字。如王筠《 文字蒙求?自序 》引朋友陈山嵋的话说:“雪堂谓筠曰:人之不识字也,病于不能分。苟能分一字为数字,则点画必不可以增减,且易记而难忘矣。苟于童蒙时,先令知某为象形,某为指事,而会意字即合此二者以成之,形声字即合此三者以成之,岂非执简御繁之法乎?”   可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等“六书”原理,教授者不一定都愿意采用,人们摸索出各种各样的方法,对儿童进行识字教学。   如汉代教学,把生字写在木制的“觚”上教儿童认读。《 急就篇 》说:“急就奇觚与众异,罗列诸物名姓字。”唐代颜师古解释说:“觚者,学书之牍,或以记事。削木为之,盖简之属。……其形或六面,或八面,皆可书。觚者棱也。以有棱角,故谓之觚。”大概就是许慎论“八体”时提及的“殳书”(徐锴说:“书于殳也,殳体八觚,随其势而书之。”)王国维指出:“古人字书,非徒以资诵读,且兼作学书之用……故书之觚。觚可直立,亦可转移,皆因便于临摹故也。”(《 简牍检署考 》)这个“觚”不是酒器,而是六棱或八棱的木柱,各面写有字,可以转动,供儿童临摹,比只有一面的竹简灵活好用。   清代的识字教学经验丰富,办法繁多。如唐彪《 父师善诱法 》论儿童进入书塾之前的家庭识字教学:“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 千字文 》。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复令其凑集成句读之,或聚或散,或乱或齐,听其顽耍,则识认是真,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识完。再加以《 三字经 》《 千家诗 》等书,一年可识一二千字,然后从师入塾。”   崔学古的《 幼训 》,总结出两种识字方法:“分纸上识字、书上识字二法。何谓纸上识字?凡训蒙勿轻易教书。先截纸骨方广一寸二分,将所读书中字楷书纸骨上,纸背再书同音,如‘文’之与‘闻’,‘张’之与‘章’之类,一一识之。……何谓书上识字?凡教生书,先令本生就书上字,逐字挨认。遇不识字,用朱笔圈出,又用墨笔写在书头,最为易记。”   王筠的《 教童子法 》具体解释“书上识字”的实施步骤:“既背一授,即识此一授之字。三授皆然,合读三授,又总读之。三日温书,亦仿此法,勿惮烦。积至五十字,作一包。头一遍温,仍仿此法,可以无不识者矣。即逐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