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docVIP

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doc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传染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   【关键词】传染科医护人员 职业暴露 原因分析与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1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316-02   职业暴露是指因职业原因暴露在某种危险因素中,有感染或引发某种疾病的潜在危险。实验室、医护、预防保健人员以及有关的监管工作人员是职业暴露高危人群。传染科医护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每天直接或间接地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呕吐物、化学消毒剂、噪音、辐射、臭氧及易受到针刺伤等,因此医护人员是最易发生职业暴露的人群之一。为保证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采取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也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将工作中的观察结果与体会介绍如下:   1 常见危险因素   1.1 物理因素   1.1.1 意外及锐器损伤 传染科是个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每天必须频繁的进行动、静脉穿刺、拔针、注射、锐器处理、废弃物处理、留取血液标本、处理各种透析中应急事件等,医护人员在抢救过程中患者血液‘呕吐物直接喷溅到脸部、眼睛、受损皮肤等处,不但造成自身伤害,还有可能直接感染上最具威胁的血源性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而最常见的为针头刺伤,它们通过血液的感染效率极高,而且患者一般均用6-7号针,一旦刺伤,伤口较大,感染的机率更高。据有关报道:血污染针头刺伤后HBV感染率6%~30%;HCV感染率1.8%;HIV感染率0.3%。而每年全球将近有百万次针头扎伤。   1.1.2 臭氧 传染科空气消毒使用的紫外线灯,可使空气中的氧气电离产生臭氧,臭氧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物之一。由于臭氧的特殊气味,以及传染科空气中氧浓度相对低,可引起呼吸困难、咽喉炎、过敏性哮喘、头痛、头晕、恶心及呼吸道刺激症状而产生剧烈咳嗽。   1.2 化学因素   1.2.1化学消毒灭菌剂 过氧乙酸、次氯酸钠、有效氯、戊二醛等是传染科常用的消毒剂,长时间吸入混有高浓度的过氧乙酸、戊二醛和含氯的空气或直接接触过氧乙酸、次氯酸钠等,可引起皮肤灼伤、头痛、头晕、胸闷气促、咽喉干痒、哮喘、皮肤过敏、色素沉着等症状。长期直接接触对皮肤刺激性大,损伤手部皮肤。   1.3 生物因素   1.3.1 体液的污染 传染科医护人员除了直接接触血液污染外,肝病患者因体内毒素高,经常有恶心、呕吐症状,肺结核患者并发肺部感染或心力衰竭时咳嗽、咳痰较多见,而且胸腔积液中含结核杆菌。乙型肝炎体液中抗原滴度较高,如:腹水、唾液等,医护人员不可避免要和上述体液分泌物接触,这些体液的污浊气味可使人产生头痛、恶心呕吐,对呼吸道、嗅觉有一定影响,在护理过程中不小心接触这些体液分泌物而污染破损皮肤也可感染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1.3.2 空气的污染 如肝硬化患者因体内毒素未及时排出,呼出的气体中有很浓的氨臭味,病区内各种挥发的化学制剂,各种气体混合在一起,产生刺激性气体;同时传染科环境密闭,医护人员需时刻待在病区内,长期吸入对人体呼吸道、嗅觉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会对人体产生恶心、呕吐、咳嗽胸闷、气喘、过敏等伤害。   1.4 心理社会因素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患者的要求增高,法律和自我保护意识加强,以及严峻的医疗环境,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所面对的压力也愈来愈大。传染科是一项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患者并发症多,传染性强,医疗风险大的治疗工作,医护人员在整个发病过程中必须密切观察的异常情况的发生,如:体温变化、呕吐物,分泌物。有时需立即抢救,因此医护人员每日精神高度紧张、心理压力大、注意力高度集中、在密闭环境工作时间久等方面导致护士心身疲惫。   2 防护措施   2.1 物理危险因素的防护   2.1.1 意外损伤的防护 防护措施得力与否,不仅要加强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还要采取预防血源性病毒传播的最佳方法:(1)使用必备的防护用具,实施标准防护:每次操作前后洗手和手消毒;传染科设专科工作服,每日更换清洗、进行高压蒸汽灭菌;在所有的穿刺、引血、回血时必须戴手套(一人一用一更换)、口罩,穿隔离衣,必要时戴防护镜,避免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再者保持工作环境清洁和安全。(2)安全操作控制:加强教育,纠正不良的工作习惯,针头等:危险性很大,处理时应十分小心。注射器和针头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的,而且用后针头不再套入针头帽内,也不要拔掉针头,应将其直接放入坚固、不能穿透的容器内消毒后废弃。采血时要用安全的蝶形真空针具,以降低直接接触血液的危险性。护士在配药、穿刺、拔针、传递针头时应谨慎小心,方法得当,严防刺伤自己或他人,传递针头时,针尖方向朝向自己,不要毁损、弯曲或双手套回针帽,针头等锐器器材使用后立即单独放入硬质利器盒中,利器盒不宜过满(3/4),以防在销毁运送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