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docVIP

宝鸡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宝鸡市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及防治措施   摘要 赤霉病是宝鸡市近2年来频发的小麦病害之一,对当地小麦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根据宝鸡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点,对其发病因素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发病因素;防治措施;陕西宝鸡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122-02   赤霉病又称麦穗枯、烂麦头、红麦头,是由多种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在大发生年份,该病害能造成小麦10%~40%的产量损失。小麦赤霉病不仅会造成严重减产,还会降低麦粒的品质和利用价值,其产生的多种毒素会引起人畜不孕不育,危及食品安全。宝鸡市地处陕西关中平原西部,属于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小麦占全市粮食总播种面积的60%。原是条锈病、白粉病的重发区,近几年极端天气条件出现频繁,加之全球气候变暖和赤霉病由长江流域向黄淮麦区北移,多种病虫害并发的局面经常出现,赤霉病也成为常见病害之一,潜在威胁很大,突发的可能性逐年增大。因此,研究其发病因素,对开展赤霉病的防治工作很有意义。   1 危害症状   赤霉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菌源是禾谷镰孢菌,可以侵染小麦植株的各个部位,在小麦的各个生育阶段都可以发生,可引起苗枯、植株茎基部腐烂、秆腐和穗腐等,尤其以开花到灌浆期发病最重。在宝鸡市该病害主要侵染小麦穗部,症状是穗腐。在小麦开花至乳熟期,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点,渐渐扩展到全穗,小穗枯黄[1]。气候潮湿时,感病小穗的基部出现粉红色霉层,后期产生煤屑状黑色颗粒,此为病菌的子囊壳,用手触摸有突起感觉,不能抹去。小麦籽粒干瘪并伴有白色或粉红色霉,这些霉层是病菌的分生孢子座和分生孢子,它们能随风雨飞溅、遇水流散,分生孢子能成为再次侵染源。空气干燥时发病部位和病部以上枯死,形成白穗。   2 发病因素   气候因素、品种因素、栽培因素、菌源量等都和宝鸡市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关系密切。 当初侵染菌源量大,小麦抽穗扬花期间降雨多、时间长、湿度大和雾霾天气都会使该病害流行。   2.1 气候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雾霾日增多是导致赤霉病发病面积扩大的因素之一。宝鸡市4月年平均温度为9~20 ℃,5月年平均温度14~25 ℃ ,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正值当地小麦抽穗和开花期,气候条件和病害流行时需要的温度较吻合。春季气温7 ℃以上,土壤含水量达到或大于50%以上形成子囊壳,气温高于12 ℃时形成子囊孢子。 在2015年,宝鸡市在小麦扬花到灌浆期遭遇阴雨天气,未防病地块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赤霉病害。   2.2 品种因素   赤霉病为典型的气传病害,病害流行的有利因素之一是感病品种大面积连片种植。 宝鸡市麦区分川塬灌区、塬区旱肥地和山区旱地,川塬灌区小麦主栽品种为小偃22和西农979,搭配种植西农223、武农986、陕麦139、西农889等;塬区旱肥地以种植小偃22为主,搭配种植西农822、西农9871等;山区旱地主要种植西农982、长旱58、长武521等。 这些品种除武农986赤霉病发生较轻,其他都为中感和高感赤霉病品种。一些颖壳较厚、晚熟、不耐肥的品种容易发生赤霉病。 2.3 栽培因素   农民为了全苗,一贯追求大播量,造成后期田间郁闭。据2015年小麦秋播后调查,宝鸡市农户的播种量一般在187.5 kg/hm2,甚至有农户播种量达到262.5 kg/hm2。施用氮肥量过多,会造成小麦在中后期贪青晚熟、容易倒伏,田间荫蔽潮湿,加上经常出现的雾霾天气,有可能加重赤霉病的发生。宝鸡市麦区地形复杂,川、塬、山地并存,小麦生育进程地区间、田块间、品种间差异较大,使得抽穗扬花期时间拉长,增加了赤霉病发生的可能性。   2.4 机械收获   在北方冬麦区赤霉病以菌丝体在小麦、玉米穗轴上越夏越冬,小麦、玉米机械收获以后秸秆基本全部还田,使得田间菌源量逐年积累菌源充足。   2.5 其他因素   田间潮湿的田块利于禾谷镰孢菌侵染,在环境干燥时,病情受抑制,仅小穗枯黄。有些地处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较重。   3 防治措施   3.1 遵循“防胜于治”的策略   根据一周天气预报来预测当地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情况,若预报有连阴雨3 d以上,或是短时间内降水达到30 mm以上,就要选择在雨前使用化学药剂进行预防。对于往年发病较重地块,在第1次预防7 d后进行第2次预防。对于往年无病或发病较轻田块可预防1次。小麦赤霉病可防不可以治,等发现穗子枯白时再喷药为时已晚[2-3]。   3.2 选用耐病品种   选用抗病、耐病、避病品种是很有效的防治措施。我国审定的第1个高抗赤霉病的小麦新品种是2009年江苏省农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