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圣杜甫知识讲稿.ppt

  1.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诗圣杜甫知识讲稿.ppt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骊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背景简介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 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 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 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的打 击,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 穷途,家事国事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基调:抒发的是感伤、叹惋的心情。要读得慢而低沉,读得如百尺深潭潜流暗涌,如 “幽咽泉流冰下难”。 “寻”字这体现作者对武候怎样的感情? 开句一个寻字表明作者此次探访并不随意为之,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倾慕之情、向往之意。 颔联写祠堂之景,哪两个字传达了独特感受,试分析。 “映阶碧草”、“隔叶黄鹏”仿佛是两个特写镜头,一在渲染“春色”之怡目,一在强调“好音”之悦耳。然而,诗人用了一个“自”字,一个“空”字,含蓄地表达了他对这些景物的与众不同的特殊感受——盎然春意固然是美好诱人的,可是,丞相祠庙却是如此寂寥冷清,悄然而无人迹,只有诗人形只影单而来,孤寂伤怀而返。难道说,武侯已经被世人遗忘了吗? 这一联貌似写景,实乃抒情。故历来被视为即景生情之佳句。“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清仇兆鳌《杜诗详注》卷九) 讨论赏析 本诗开头写诸葛祠,而且紧接一联又写祠景,却题为《蜀相》,为什么? 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诗人游祠怀人,“长使英雄泪满襟 ”一句“英雄”所指何人?尾联两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 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是指千古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大智大勇者,莫作“跃马横枪”“拿刀动斧”之类的简单解释。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缅怀武侯的同时也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感触。 对杜甫的《蜀相》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自问自答,记祠堂所在,描写了丞相祠堂环境的静谧、肃穆。   B.颔联绘声绘色地描写了祠内的美好春光,含蓄地赞美了诸葛亮的高风亮节。   C.颈联赞美了诸葛亮的匡世雄略、报国苦衷,感情沉挚而悲壮。   D.尾联表现了作者对诸葛亮未能成就更大功业的惋惜,慨叹千古壮志未酬的英雄们的悲愤心情。 分析:答案为B。“柏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阴森岑寂;“自春色”“空好音”是写没有人欣赏,表现了冷落、凄清的特点。作者写锦官城外高大茂盛古柏掩映中的武侯祠,尽管有“映阶碧草”“好音黄鹂”,但也是枉添春色,着重渲染了今日祠堂冷落、荒凉、无人视听,表达了对诸葛亮身后寂寞的慨叹。 又呈吴郎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证求贫到骨,正是戎马泪盈巾。 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767年,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 杜甫住在一处草堂中,堂前有几颗枣树,西邻的一个贫 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他把草堂让给 一位吴姓亲戚,这位吴郎一来就不让妇人打枣,寡妇向 杜甫诉说,杜甫就写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写过一首 堂前扑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穷困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 便插疏篱却任真。 已诉证求贫到骨, 正是戎马泪盈巾。 扑,有打得短促,量少之意。 紧接上联,进一步说明扑枣的原因 前句主语是寡妇,后句是吴郎。防 是心存戒备,远客指吴郎。 指出人民穷苦的根源在于征求, 后句想到持续十余年的安史之乱 不禁涕泪横流。 鉴赏要点 此诗富有强烈的人民性,是诗人忧国忧民精神的具 体例证。诗人由一件普通的打枣小事,联想到广大人 民尚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现实,并为此涕泪横流。同 时也是向吴郎,向广大处在战乱中的人们说明一个道 理:在此艰难岁月之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 共苦,共度难关。 ? 如果把唐诗比作一支交响乐队,那些充满才华的诗人们每个人都奏出了属于自己的乐章,陈子昂的悲慨,王昌龄的雄浑,王维的秀丽,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刘禹锡的清俊,柳宗元的简淡,韩愈的险怪,李贺的冷艳,白居易的轻俗,李商隐的雅艳......而无疑,李白是这场交响乐演奏中飞扬最高、飘扬最远的一支。

文档评论(0)

youngyu032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