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元杂剧中雷同现象演出意义.docVIP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杂剧中雷同现象演出意义

元杂剧中雷同现象演出意义   摘要: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任何的雷同与因袭都是艺术创作的大忌。但是,在元代主要艺术形式――杂剧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的雷同和因袭,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关键词:创新元杂剧演出意义      创新是艺术的生命,任何的雷同与因袭都是艺术创作的大忌。但是,在元代主要艺术形式――杂剧中,我们却看到了太多的雷同和因袭,具体表现为:或情节内容的套用,一个固定的模式情节,在多种剧目中反复使用,不同的无非是人物姓名的变化;或人物脚色的套用,尽管元杂剧名目、故事千差万别,但作者往往喜欢在各种故事中设置大致相同的人物脚色,而且根据性别、年龄、身份、性格给人物归类,同一类人物甚至安排相同或相近的名字,使观众循名而得实、望表而知类了;或念白唱词的套用,同类脚色出场时用于表示身份的定场诗,往往十分雷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如金院本遗存之“和尚”、“先生”、“秀才”、“列良”、“禾下”、“大夫”、“卒子”、“良头”、“司吏”、“仵作”、“撅?g”等脚色,都各自有固定的家门套语,常常被搬用。当然,元杂剧中也有不依人物类型而可任意套用的定场诗,此不一一列举。   上述这些看来违背创作规律的现象,在元杂剧中普遍存在。究其原因,恐怕还在于元杂剧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形成的直接目的并不是供人们案头阅读,而是要在场上演出。换句话说,元杂剧在创作过程中,更多考虑的是演员与观众,而不是“读者”。一个剧本一旦被搬上舞台,它就不仅是文学,是艺术,更是商品,必须要顾及到经济效益。正是这一根本特性,决定了元杂剧创作的特殊规律:它既要考虑演员的易操作性,又要考虑观众的乐接受性;它必须即时表演,即时得到回报,而不是像其它文学作品一样,“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可以慢慢品尝、体味。这种特殊规律,表现在演员、排练和演出的各个环节。   首先,在元代,戏剧演员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据当时法令,“乐人只嫁乐人”,不可与“良人”结亲,所以,艺人只能将女儿配艺人,艺人只能娶艺人之女。见于《录鬼簿》卷上的教坊艺人、演员兼作剧作家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是著名艺人刘耍和的女婿。南戏《错立身》中,宦门子弟延寿马热恋东平女艺人王金榜,既遭到官僚家庭的反对,也遭到王金榜之父的反对:“不争你来我家,我孩儿要招个作杂剧的。”(第十二出)①因此,元杂剧的演出班子,多是“以乐户之间的亲属关系组成的家庭戏班”②(P108),或者“以一个家庭成员的老少男女为中心”③(P52)。杂剧《蓝采和》中,蓝采和自报家门说:“小人姓许名坚,乐名蓝采和,浑家是喜千金。所生一子是小采和。媳儿燕山景。姑表兄弟是王把色,两姨兄弟是李薄头。在这梁园勾栏里作场。”④(P397)显然,这个小戏班就是由夫妻、子媳、表兄弟组成的。而且,这样的戏班又多和烟花风尘有关,元末大都妓女共117人,半数能串演杂剧或南戏,《青楼集》中这样的家庭小“剧团”屡屡可见,如“张玉梅”、“小玉梅”、“刘婆惜”等,即是这种家庭戏班的核心人物。   这样的戏班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演员文化水平低。它们多数为生计所迫而扮演杂剧,《蓝采和》杂剧所谓“做一段憎爱劝孝新院本,觅几文济饥寒得温暖养家钱”,南戏《错立身》中王金榜之母赵茜梅也说“为衣饭”做杂剧。为了生存,他们必须节省开支,降低演出成本,而精简剧团阵容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元杂剧中,演员扮演的剧中人,常常可以调动,如《孟良盗骨》一剧,“正末”兼饰宋彬、张用、张保三人;《衣袄车》一剧,“正末”兼饰王环、刘庆、探子三人;其他兼饰两人者,更数见不鲜。而《单鞭夺槊》中的“正末”,除饰演主要脚色尉迟恭外,又饰演了一个无关紧要的探子。我们认为,一个小戏班同时拥有两到三位正末或正旦演员的可能性不大,最合理的解释应该是由一位正末或正旦演员来饰演多个脚色,《青楼集》所记之妓女赵偏惜“旦、末双全”、燕山秀之夫黑驹头马二亦“旦、末双全”。由此可见,正有一人而串演数脚色者。   除了对主要演员要求其旦末双全外,其他演员必须成为演出通才,以便急需时,一人能定多人使用,让有限的演员扮演更多剧目。怎么解决这一问题?从演员的培训入手,演员必须练好基本科目,就像今天相声演员练嘴皮子,必练一些熟套的“绕口令”段子一样,元杂剧演员必定要熟记不同脚色的上下场诗、民间流传的一些俗语、唐宋留存下来的一些技艺等。这样在演出时可以根据需要“镶嵌”使用。据《青楼集》记载,演员演杂剧外,要兼及歌舞、谈谑、隐语、慢词、诸宫调、小唱、词话(小说)等技艺,南戏《错立身》中延寿马唱道:“更温习几本杂剧,问什么妆孤扮末诸般会,更那堪会跳索、扑旗。”元杂剧《百花亭》中第一折贺妈妈赞其女贺怜怜:“谈谐歌舞、?o筝拨阮、品竹分茶,无般不晓,无般不会,占断洛阳风景,夺尽锦绣排场”;《刘行首》第二折婆婆夸刘行首:“吹弹歌舞、吟诗对句、拆白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