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姚雪垠谈艺诗
关于姚雪垠谈艺诗
姚雪垠是在五十岁以后为了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而学写旧体诗的,因此很自然,他的一部分旧体诗属于所谓谈艺诗,即抒发或记述作者在写长篇小说过程中的艺术心得和体会的诗。这些谈艺诗,有的表明了姚雪垠的艺术观念和美学思想,有的传达了姚雪垠的创作心境和艺术甘苦,它们都属于姚雪垠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艺术产物,是作者主业之外的“余事”。
姚雪垠直接涉及艺术观念的谈艺诗主要包括《题〈李自成〉第一卷原稿(十三首)》(1961)、《暮年――次韵答荒芜兄(二首)》(1972)、《无题(六首)》(1975)、《〈李自成〉第二卷问世》(1977)等。其他诗作中也散见有姚雪垠的艺术观念的吉光片羽。这些谈艺诗直接继承了姚雪垠所推崇的杜甫的谈艺诗传统,如《戏为六绝句》的影响在姚雪垠的谈艺诗中的痕迹是很明显的。《戏为六绝句》其六云:“未及前贤更勿疑,递相祖述复先谁?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的这种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创作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姚雪垠的小说创作。对于姚雪垠来说,写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既要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传统,又要看到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弱点,然后才能在艺术扬弃中超越传统。1972年,姚雪垠在《暮年――次韵答荒芜兄》(二首)①中,表白了自己继承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传统的决心,以及超越古人的愿望。其一云:“暮年不减风云趣,百万雄兵彩墨中。碧海掣鲸空有愿,素笺画虎苦难工。前朝讲史诸音绝,异代传奇一梦通。老马伏辕征路远,晓窗愁杀白头翁。”“碧海掣鲸”出自杜甫《戏为六绝句》之四:“才力应难跨数公,凡今谁是出群雄?或看翡翠兰苕上,未掣鲸鱼碧海中。”1957年,姚雪垠在遭受政治打击之后并没有沉沦,而是萌生了创作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的艺术雄心。这是为了填补现代中国长篇历史小说的空白,也是为了继承中国古典长篇历史小说的“讲史”传统。所谓“碧海掣鲸空有愿,素笺画虎苦难工”,这既是作者的谦辞,也未尝不是他真实的创作心境的流露。既要继承古典讲史传统,又要超越传统的局限,殊非易事。所以才有了《暮年》之二的后四句:“青眼曾因水泊倦,红楼相对慧心通。朱弦苦练新风调,竟忘焚香拜托翁。”放眼当时文坛,谁是碧海掣鲸手?姚雪垠对自己还是有比较充分的艺术信心。这种信心来源于他对中外文学名著的熟谙和体悟。姚雪垠对《红楼梦》十分钦服,但对《水浒传》则持一定的保留态度。即使是对以《战争与和平》著称于世的老托尔斯泰,姚雪垠也并不是一味地焚香膜拜,而是力图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朱弦苦练新风调”。其实,早在1961年的《题〈李自成〉第一卷原稿》(十三首)中,姚雪垠就表明了自己追求艺术独创性的愿望。其五云:“人言久病知医理,我亦文坛久病身。艺术探求初有悟,自成格调不随人。”其六云:“百代风流各创新,前贤未必绝无伦。今人自辟康庄路,不拜施罗马后尘。”这让人想起金人元好问的诗句:“窘步相仍死不前,唱酬无复见前贤。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论诗三十首》)对于姚雪垠来说,要想写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必须自成格调,不能俯仰随人,即使对施耐庵和罗贯中也不能亦步亦趋。
最为集中地表现姚雪垠艺术思想的谈艺诗,还得数作于1975年的《无题》(六首)。写这组诗的时候,姚雪垠正在构建自己的“长篇小说美学”,在和茅盾的私人通信中,姚雪垠把这组诗抄寄给茅公指教。他在信中说:“近来我写了六首无题诗,反映我学习文学创作的一部分意见,今天抄出呈上,请您指教。在中国古典文学范围内,我虽然也吸收了不少营养,但毕竟还浅,这六首诗中提到一点。以小说论,我没有研究过《红楼梦》,读的也不熟,但它在创作方法上对我的启发较大。《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对我也有帮助,但距离稍远。青年时期很喜欢屈原的作品,那种上天下地,色彩变换丰富,对我写《李自成》颇有启示。杜甫的一丝不苟,刻苦严谨作风,对我颇有教育。可惜的是,在艺术上理会到的,在自己创作实践中不易达到!”②一方面,姚雪垠徜徉在古人的艺术长河中尽情观赏留连:“低回红楼辞水寨,怅望青枫吊汨罗。子美应夸诗律细,耐庵未必英雄多”(《无题》之二);另一方面,他又深深体会到艺术创造的甘苦,不由自主地感叹:“征路崎岖载宿愿,艰难摸索苦经营。全书未就双眉白,一卷虚招万目青。”(《无题》之六)尤值注意的是,姚雪垠并没有拜倒在古人的脚下,而是大胆地“吹毛求疵”,对施耐庵、罗贯中,乃至曹雪芹的创作瑕疵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如《无题》之三、之六便对《三国演义》为代表的“讲史”艺术提出批评。之三云:“三国千秋称杰作,难将细处漫批评。隆中路远三访近,博望坡平一隘横。陆逊游魂迷石阵,仲达蠢物惧空城。七实三虚非信语,不耐推敲漏洞生。”之六云:“讲史武林衣钵旧,总将?I?Q杂琼瑛。阵前苦斗貔貅将,旗下旁观草木兵。故事传奇写入胜,风光生活画不成。贯中尚欠丹青妙,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