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讨.docVIP

关于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讨

关于在物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探讨   摘要:根据物理学的特点,中学物理教学主要应发展学生的科学活动能力,教师要指导学生学好物理,必须遵循物理学的科学方法,帮助他们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狠抓实践应用环节,发展学生的科学活动能力就应着重在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   关键词:物理教学 实际问题 能力   中学生学习物理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一个目的是为将来参加工作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另一个重要的目的是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践中,用来分析、解决有关物理的实际问题和说明、解释有关的物理现象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综合性的、更高层次的能力。可见,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抓好这项工作的过程中,如下三个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一、教给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教师在讲清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同时,应该根据物理学的特点及其有关的科学方法(尤其是物理学抽象的思维方法)教给学生运用物理基础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培养他们有据有理的分析问题的习惯,防止和克服死记硬背、乱套公式凭空想当然和思路混乱等不良现象,逐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A、B两个物体以轻质杆相连,一起沿着倾角为?兹斜面下滑。问此杆中是否存在弹力的作用?   由于弹力的产生决定于物体的形变,而这里的杆子是否发生形变难以“察觉”。因此,有些学生对此问题就觉得束手无策了。其实这个问题利用推理的方法把经验事实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并运用动力学的知识是很快可以找到解决的思路和方法的。   设A、B跟斜面间的摩擦系数分别为?滋A、?滋B。假设杆子不存在,即A、B各自沿斜面下滑,则它们下滑的加速度应分别为aA=(sin?兹-?滋Acos?兹)g、aB=(sin?兹-?滋Bcos?兹)g。若A、B由同种材料制成,即?滋A=?滋B时,aA=aB,两物体运动状态完全相同,虽此杆存在,但它既不受挤压也不被拉伸,故杆中无弹力作用。若A、B由不同材料制成,即?滋A≠?滋B时,应分2种情况加以讨论:若?滋AaB,在杆存在时两物间有分离的趋势,故杆因被拉伸而受弹力作用;若?滋A?滋B,则aA  [例2]弯曲金属导线ab在磁感应强度为B的广阔的匀强磁场中以速度v水平向右运动。已知a、b两点间的距离为L,a点在b点的正下方。试求导线ab在运动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因为导线是弯曲的,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一些学生对这问题又无能为力了。这时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等效变换的方法把貌似复杂的物理过程变换为等效的简单过程,学生的解题思路便很清晰了。   设想用长为L的直金属丝将a、b两点接通,这样两部分导线便组成了一个闭合回路。由于该回路运动过程中磁通量的变化率为零,所以回路中的感应电动势为零。但直导线ab中的感应电动势很容易求得为bLv(b端电势高),由此可见原金属导线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的大小也为bLv(a端电势高)。   总之,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步骤是培养和提高他们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关键。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对学生加以启发、引导,同时要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逐步提高对自己的要求,使之不断完善。当然,这种思路和步骤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它的依据仍然是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基本科学方法。   二、指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必须对学生加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指导。这项任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借助数学“语言”表述物理内容   运用数学“语言”表达物理教学内容具有简洁、精确等特点。例如,用公式?籽=■表示物质密度的概念;用pV=C-V图上的一段双曲线描述玻―马定律的内容。但是,有些学生常习惯于先记忆公式而忽视其物理意义的不良的倾向,因此,要使学生明确:数学表达式和物理内容之间既有概括方面的逻辑关系,又有某些具体的本质特征上的差异,不能丢掉物理意义而把物理问题“数学化”。例如,对于电容器的公式C=■,就不能把电容量C看成跟电量Q成正比,跟电势差U成反比。就一个确定的电容器来说,■为一定值,当Q=0时,C值仍然不变;对于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既有a=?棕2R又有a=■。若用纯数学的观点分析,就很难理解a既可跟R成正比又可跟R成反比。但从物理模型上考虑,就容易理解了。此外,在物理教学中还要加强对学生识图、用图和绘图方面的指导,以提高他们用图像来表示物理问题的能力。   (二)根据实验数据,建立物理公式   中学物理中很多定律的表达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式都是从实验的基本事实出发,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后得出的。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训学生在取得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