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名伶十三绝在北京的故事(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京剧名伶十三绝在北京的故事(四) 喜交文人雅士 隶书堪称独步   如今许多艺术家都谈到,演员拼来拼去,最后拼的是文化。大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文化的重要。四喜班一向是以班中多名旦而著称。梅巧玲所以能脱颖而出,关键在于他比诸伶有文化。王芷章在其《京剧名艺人传略集》中说:“其(梅巧玲)说白则更十分犀利,人莫能穷,以尝读《通鉴》《三国志》等。故对于韵语古典,随口辄出,与交皆文士辈,同治中声誉尤盛。”而《同光朝名伶十三绝传略》记述得更具体:“一时《景和堂》中,名士往来如过江之鲫。巧玲已与文人交友久,颇擅笔扎,于汉隶八分尤称独到,得者宝之,好读史鉴谈掌故,治艺之余,手不释卷,更工鉴赏,汤盘汉铛,过目厘然,士大夫转求教焉。”这条文字不仅说到巧玲善书法,八分隶书,堪称独步,喜读书,手不释卷,还精于古董鉴别,士大夫还需要求他鉴宝,所以他饰演各类角色。所工旦角各行,才能出色当行,高人一筹,这与他体会人物之深有关,他对文本中词语的领会,无论是市井俚语,还是典雅深奥的古词,均无障碍。 “焚券”“ 赎当”义举,侠伶美誉京城   梅巧玲喜交文人雅士,在众多文人朋友中,他结交了一位清道光年间的学人,叫谢梦渔。“焚券”,就是梅巧玲焚了谢梦渔的借券,这段故事在清人李慈铭的《越缦堂日记》中有所介绍。1956年,梅巧玲之孙,京剧大师梅兰芳在江苏扬州演出时,收到当地一位叫张叔彝先生的来信,提到扬州的谢泽山先生正是当年借券的谢梦渔老人的侄孙子。谢泽山将从小在家里听到的故事告诉了梅先生。他说,先伯祖,梦渔,名增,是扬州仪征人,清道光庚戌(1850年)科的探花,也就是一甲第三名。一生廉洁,两袖清风,官至御史。他的旧学渊博兼通音律,梅慧老(梅巧玲)常常和他在一起研究字音、唱腔,又兼是同乡关系,所以往来甚密,交谊很深。慧老知道先伯祖身为京官,俸禄不多,日常景况很窘,凡有急需时候总送钱来应急,渡过难关。但每拿到借款,谢梦渔老人总亲笔写下借据,通财多年,总共欠慧老3000两银子,谢探花70余岁病逝北京。亲友们在扬州会馆设灵堂祭奠。梅巧玲亲往吊唁,并取出一沓借据,共计3000两银子,在场的谢家人惊恐不已,以为梅慧老此行是要账而来。但瞬间,梅巧玲已然将这一把借据就灵前的白蜡烛焚化了,众人惊呆了。梅慧老问家人,谢公后世如何?能否体面地办理后事?并再次从靴筒中取出200两银票,为老友送葬。并在灵前徘徊良久,唏嘘涕下,然后挥手告别,遽然登车而去。这件事令谢公灵前的多少亲友均流下了热泪。高挑大指盛赞梅慧老雪中送炭、不忘故交的义举。从此,这一段“焚券”的事迹,就在京城广泛流传,文学家李慈铭在《越缦堂日记》中,也就记下了此事。   那么另一件“赎当”又是什么故事呢?说安徽桐城有一个书生叫方子观,咸丰九年(1859年)己未试而留守京师,与梅巧玲过从甚密。方本是寒士,又在客中,手中渐渐拮据,便去典当,梅巧玲力劝,并想有所帮助。一天趁方某赴大内殿试,梅急至方寓,环视室中,见四壁皆空。方仆喝道:“都是因为你,我们都快断炊,命将丧你手。”梅也不辩解,便说,听人讲,你主人典当了许多东西,但不知当票今在何处?方仆更加动怒,恶语相加,梅巧玲也不辩解,只说,你将当票给我,我与你一同去赎。方仆勉强同往。当铺核算本利金共300两银子,梅巧玲立刻付款并将赎出的一应众物等项携至方寓中,放至方之箱柜之上。另外还留下200两银票,及书信一封,上说:“馆选后可再相见,此时若来,当以闭门羹相饷也!”方归来后,见此信后极为震惊,于是下帷苦读,夜以继日,榜发果中第。可惜方生命运不济,“未及同行,而子观遽殁”。   会吊之日,巧玲同样将方子观借据就蜡烛上焚化,并再出200两银子,为好友治丧,痛哭流涕,大恸而去。或有人问巧玲,你交友甚广,为何独厚与方耶?梅说,我就是个伶人,又谬添好名声,人之亲近我,全是因为我这一点虚名。方先生一介寒儒,往还半载,不以戏子贱民视我,唯用道义相交,又时常惋惜我,因家贫而失去读书的机会,不能饱读诗书而考取功名,报效于朝廷。这样的人才是我的真知己,其他的人无论什么身份,怎么能够和他相比呢?这段话见于李慈铭《越缦堂日记》。此番话,道出交友之道,不计读书的多少、身份如何。互相尊重,互相理解,才是至关重要的。   有了“焚券”“赎当”这两件事,梅巧玲侠伶之美誉遂不胫而走,自“王公以下争识之”,全都想和他交朋友。在这两个有名的故事之外,笔者再补充一个有关梅巧玲义薄云天的事例。四喜班的新戏多,是和梅巧玲结交文人墨客并请他们参与编剧有关。有一位叫杨静秋的文人,字鸿濂,湖北沔阳即今湖北仙桃人。咸丰、同治年间入京,为候补知县,杨静秋与梅巧玲虽文伶两界,却爱好相同,气味相投。杨鸿濂为梅巧玲写了两个相当不错的昆曲剧本,经常上演的是讲柳毅传书故事的《乘龙会》,梅巧玲在此剧中扮演柳毅,反串小生,很受欢迎。另一个创作的昆戏是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