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刘文魁矢志不渝教育梦
为了心中的教育梦,他倾其所有,??心办学,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说:“教育事业是我终生的事业,我要用毕生的时间矢志笃行。”
刘文魁,郑州科技学院创办人。在近30年的办学历程中,学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尽艰辛,一步一个脚印,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所在全国颇具影响力的应用型民办大学。
刘文魁以教育家独到的视角与战略眼光,审视并从事着高等教育事业,着眼于学生成才与社会发展,几十年来呕心沥血、矢志不渝,为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他提出和秉承的“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思想精髓。一直以来,他从不伸手向国家要一分钱,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把学校办成综合实力和声誉指数位居全国民办高校20强的大学。
如今的郑州科技学院,建筑设施完善配套,实力雄厚,很难让人相信这是一所民办大学。学校占地1500亩,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在校生2.3万人,教师逾千人,固定资产近20亿元。这一串数字背后,有着汗水与泪水织就的刘文魁鲜为人知的故事。
倾囊办学 壮心不已
“年少读书、年轻教书、天命办学,我一辈子就没离开过学校。”
许多人第一次见到刘文魁的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曹操的著名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小时候,因为家里贫穷,无法走进学校,那时就非常渴望读书。”刘文魁说,每当看到同龄的小伙伴们走进学堂,他心里就感到空落落的。没事的时候,他经常站在教室外静静地听老师讲课,上学成了无法实现的梦想。
小学校长注意到这个经常来偷听上课的孩子,在了解了刘文魁的家庭状况后,破格免费收他入学。
老校长的这个决定,可以说影响了刘文魁的一生。从那时起,他便暗下决心,一定要努力学习,拼命读书,将来作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刘文魁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很快,他就成了教学骨干。由于工作成绩突出,他被选入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优选法工作小组工作,成了华老的得力助手。在跟随华老工作的7年里,他走遍全国各地,目睹了国家经济的落后和教育水平的滞后。这一切,都在他脑海中留下深刻烙印。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刘文魁作为全国防腐专家特邀到新加坡考察。在此期间,他意外发现,新加坡的高等教育普及率竟高达65%,反观当时国内,尚且不足4%。如此巨大的反差,令他心情格外沉重。
知识分子的使命感、责任感,促使刘文魁下定决心:办一所大学,要让那些没学上的孩子步入大学殿堂!
一听说他要办学校,很多人都不理解。在上世纪80年代,高校教师可是个令人羡慕的职业,是个有编制、有工资、有福利的“铁饭碗”。况且刘文魁已年届天命,人们议论纷纷,说他放着舒适安逸的工作不做,偏要去冒险办什么学校,这个年龄还折腾,图个啥?
然而,各种闲杂舆论并没有改变他的初衷。1988年5月16日,正值刘文魁50岁生日,这一天,在经历了艰难的努力之后,经教育部门批准,中原职业大学(郑州科技学院前身)正式成立。
没有资金,刘文魁东拼西凑,找亲戚求朋友,一点点借来作为办学经费;没有教室,他东奔西跑,联系租房;没有学生,他骑着自行车,在夜间张贴自己手写的招生广告,并且上门动员家长,让孩子去他的学校上学;没有师资,他一次次登门请求他的朋友、同事去他创办的学校兼职上课。
“功夫不负苦心人,学生来了,尽管开始只有300多人。但对学校来说却是希望的种子。”刘文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
1995年,学校在校生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教学点遍布在市区闲置的厂区、小学等6处,称为6个教学部。90年代中期,3000在校生规模也称得上是较大的学校了,但学校仍要靠租赁校舍办学。
面对如此规模的学校,刘文魁昼夜难寝。没有属于自己的阵地,谈何育人?寄人篱下的办学终究是走不远的,只有征地办学才是长久之计。而是否征地,又成为摆在他面前的艰难抉择。
在当时国家对民办教育尚无支持政策且学校一穷二白的情况下,说到征地,和他一起参与办学的几个老同志都打起了退堂鼓。因为他们清楚,如果学校办好了,那是国家的,如果办砸了,债务可是要刘文魁自己承担的。
刘文魁还是坚信自己的想法。1995年年底,他把自己和子女的房产作抵押贷款,在二七区马寨镇的支持下,征地105亩,开始第一期工程建房,揭开了自有校园的办学序幕。就这样,一所颇具规模的现代化民办大学,在中原大地上傲然崛起。
四种精神 凝心聚力
“人活着,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郑州科技学院的会议室墙壁上,刘文魁亲笔书写的“艰苦朴素的创业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团结实干的拼搏精神、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成为指引学校发展的思想精髓。这“四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