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8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再创业.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入川8年民族企业家范旭东再创业   毛泽东曾经说过:“讲到中国的民族工业,有四个人不能忘记,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讲到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讲到化学工业,不能忘记范旭东;讲到交通运输业,不能忘记卢作孚。”这里说的四个“不能忘记”的人之一.就有创办久大精盐、永利制碱和硫酸铵等化学工业的开拓者范旭东。   范旭东(1883-1945),湖南湘阴人,早年留学日本,入京都帝国大学理学院学习应用化学,1912年学成归国。1914年于天津渤海湾畔的塘沽,创办久大精盐公司,既为改良盐质,改善民众食盐卫生和改革盐政,也为抵制洋货,维护国家权益。1922年又创建永利制碱公司,生产的“红三角”纯碱获得万国博览会的金质奖。同年成立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是当年私营企业为支撑化工产业而兴办的第一个科研机构。1934年又向化肥制造进军,在南京创办永利硫酸铵厂,从而打破洋人的垄断。这样,一个由民族资本创建的盐、碱、氨、酸,成系列的化学工业出现于神州大地。   自然,这并非范旭东一人之力。他善于发掘、团结人才,形成了以范旭东、侯德榜、李烛尘等为核心的“永、久、黄团体”,他们齐心协力,才成就了民族化学工业前所未有的大事业。 南下入川,再创事业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吞并我?|三省,其狼子野心已暴露无遗。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卢沟桥事变”。范旭东意识到此番抗日战争不会在短期内结束,未雨绸缪,必须做撤退转移的准备。在日寇入侵天津之前,已令久大、永利两厂职工停产疏散,并派“团体”的核心人物之一李烛尘等南下四川,调查探路。   此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范旭东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决态度,拒绝同日寇合作。长江江畔的永利硫酸?厂开工仅5个月,自1937年8月起,连遭日寇飞机三次轰炸,范旭东指示迅速撤退,并决定选址四川腹地的自流井和犍为县五通桥的老龙坝,重建久大、永利两厂,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亦迁址至五通桥。在统一了撤退转移不是“逃难”,而是要在大西南重建化工基地的思想后,工厂在转移图纸、资料、设备的同时,首先做到保证技术人员和老工人的转移,组织员工,特别是技术人员,陆续南下,撤入内地。员工几经辗转,至1938年春于汉口集合。   1938年1月,一支“先发队”抵达重庆,大家商定先在重庆租地设厂,经积极奔走,于沙坪坝租得一小块空地,将原厂拆运来的机件材料安装,当年五一国际劳动节,一座竹篱茅舍搭建的临时“铁工房”便已矗立在嘉陵江岸,在不足十个月的期间里制造了53000多个钢铁机件和200多吨翻砂制品,为久大、永利在四川的重建,做出了新的贡献。   在当时,永利在川新厂所需设备器材均由美国进口,而中国东部铁路及沿海港口大多沦陷,运输要道被日寇封锁,致使运往我大后方的物资多需绕道越南,进入滇、桂两省,再转运其它各地。之后,因日寇军舰不断骚扰越南沿海,这一运输线不得不改道缅甸,经中缅公路至云南昆明,再经川滇公路运抵四川。公司为此专门成立了包括9个运输处、3个运输站、5个接待站及机务处、水运处、办事处、5个修车厂和3个车队的运输部,视此运输线为“生命线”。其时,范旭东已年近花甲,仍身先士卒,亲自实地考察,押车探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1942年1月,日寇入侵缅甸,永利的车辆、器材、汽油损失不计其数,且车辆常被军方征用,但“团体”员工斗志不减,克服困难,感人事迹甚多,他们以自己的血汗和生命支援了川厂建设,支援了神圣的抗战事业。   选址自流井重建久大,颇费了一番周折,因与之毗连的自流井是个有上千年历史的井盐丰产地区,久大在此设厂,虽有官方批准,但涉及该地原有盐商切身利益,致使众盐商上书重庆国民政府主席和国民党中央总裁,称“范氏(旭东)一人之挟资谋利之阕,系而置富荣(原盐商)数十万工商生计于不顾……隐伏危机,有妨增产贻误抗战”云云。幸经有关方面一再协调,一座崭新的久大模范食盐厂在“认定目标,拼命前进”的努力中终于建成。为纪念抗日,特选定“九一八”举行开工典礼。史料显示,自1938年开工至1941年9月底,制盐45万余担,并公开技术,协助当地制盐厂改进工艺。与此同时,还制造副产品如氯化钾、硼酸、碳酸钙、牙粉等,为战时的大后方军用、民生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永利川厂建设的艰难,自不待言。而特别要提出的是,在战时环境下,侯德榜在范旭东的支持下,创新工艺,开发了著名的“侯氏制碱法”(联碱法),使我国制碱技术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转移至五通桥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在继续各项研究工作的同时,还着眼长远发展,选派研究人员出国深造。   范旭东为纪念“团体”起源于塘沽,追本溯源,不忘当年缔造塘沽的“苦斗精神”,于1939年3月将五通桥道士观地名改为“新塘沽”,并把这三个大字雕刻于老龙坝葱龙山石壁(后被移至老龙坝东风电机厂保留)。 “十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