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高级职称论文 建筑职称论文下载:
“联姻”是校企合作的基石——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教育改革的实践
创办于1978年的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占地150亩,建筑面积7.2万平方米,有教职员工417名,专任教师291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占85%,在册学生7524名,学生就业率连续6年保持在98%以上,职后培训规模保持在3000人次/年左右。经过三十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一所教育理念先进、实训装备一流、教学质量上乘、办学特色鲜明、职前职后联动的“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和“上海市现代化标志性职业技术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依法治校示范校”、“2007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光荣称号以及首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优秀学校奖。2008年,学校被认定为“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特色实验学校”。实践表明,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既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相联系,又与依托校企合作平台,成功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改革紧密相连。
1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改革历程的回顾
1.1 学校发展面临社会的转型
我校是原上海石油化工总厂创办的厂属中职学校。和其他职业学校一样,当时我校的职业教育具有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高度的计划性,学校没有办学自主权;体现在学校的办学规模、招生计划由母体企业定,学校经费、毕业生就业等由母体企业包揽下来,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的决定权不在学校自身。二是学校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较低;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单一的,即仅为母体企业服务,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更不能适应以后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三是学校教育充分体现出为生产服务的实践性;整个教学内容和过程实施特别是专业教学与企业需求和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具有很强的职业教育针对性。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新型经济组织的出现,区域经济或区域产业带的兴起,改变了企业办校和职业学校仅为主办企业服务的条件,促使职业学校从企业走向社会。这一变化既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舞台,也对职业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挑战。
1997年,上海金山撤县建区。学校与企业剥离,归属地方政府管理。这一行政隶属关系的改变为学校在新形势的发展创造了基本条件,同时也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服务领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二是学校在教学特别是专业教学上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性面临着极大的挑战。经济改革的深入,促使国有企业的劳动用工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不少企业采取了减员增效等措施,对学生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冲击。“出口”的不顺畅,再加上社会“普高热”的升温,也影响到了招生,一时间,学校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999年,学校在调研的基础上冷静分析了中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分析了学校生存和发展所必须面对的困难和可能出现的突破口,深刻地认识到:学校的出路就在于面向社会和区域经济,在新的条件下走校企合作之路是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这一选择被我们认定为是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一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改革,在学校发展历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2 校企合作是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进入21世纪,我校抓住上海市打造南翼石油化工基地的战略机遇,寻求校企合作共同发展职业教育的突破口。2002年6月,经历了18个月的商谈,我校成功地与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开创了国内化工职业教育领域中外合作办学的先河,将我校“校企合作办学、订单培养人才”推上了职教发展新的平台。随着校企合作的深入,我校逐步与17家国内外知名企业签署了合作办学协议;共组建企业冠名班101个,合作的专业也由原来单一的化工扩展到机电、数控及经贸等四个大类。在合作的企业中,有中石化、中石油、上海赛科(中外合资)、中船三井(中外合资)、拜耳、巴斯夫、德固赛、亨斯迈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伴随着新一轮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育改革,在涉及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了一系列的成功探索。经过不断实践,我校已逐步形成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及“校企合作项目”等四种主要人才培养模式。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999年至2002年校企合作的数量扩张阶段。学校由企业脱钩前,从专业设置到课程安排,都是与原“母体”石化总厂相配套,学生实习和就业不成问题,一旦失去企业依托,学生的培养目标和需求取向都难以定位,学校的生存也面临问题。正是为了首先解决学校的生存问题,使学校当时的校企合作主要体现两个较为功利的目标:一是为学生找实习单位,二是为学生能顺利就业。起初与我校合作的企业不足10家,而且合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