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心理属性研究.docVIP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心理属性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心理属性研究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心理属性研究   摘要:本研究以凉山彝族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为研究对象,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经典文化遗产,道德、哲学、文学、天文、历史无所不包,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的核心是由毕摩主持的,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仪式。毕摩是彝族人对本民族民间祭司的总称,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拥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拥有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镶解祟祸、占验吉凶、主持诅盟、进行神判五种社会职能。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包括:促进了彝族民众的民族认同;促进了彝族民众心理压力的宣泄和缓解;促进了彝族民众的积极价值导向和自我约束;促进了彝族民众的凝聚力和开放性。   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社会心理属性   在凉山彝族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毕摩文化。毕摩文化主要包含了彝族的宗教仪式和传统文化,直到如今依然影响到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凉山彝族地区价值判断、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6]。本研究从深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积极意义的角度出发,旨在探析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中所包含的社会心理属性。   一、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社会地位   毕摩文化形成于公元前1000年左右,包含彝族的哲学思想、天文历法、风俗礼制、医药卫生及教育伦理等方面的知识,在整个凉山彝族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社会地位。每个彝族人从小就会受到这种文化的熏陶,这种文化将会贯穿每个彝族人的一生。只要经济条件许可,能承担仪式费用的家庭基本上都会举行季节性的毕摩仪式。另外,由于经济水平的提高,平时因求福求财、生病、灾祸不祥之兆请毕摩做仪式的也大有人在[5]。   毕摩文化的核心是由毕摩主持的,传承彝族传统文化的一种宗教仪式。毕摩是彝族人对本民族民间祭司的总称,是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的主持者、是彝族民族传统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通晓彝经、彝文。彝族人对于毕摩的是一种无条件的信赖关系,毕摩在整个彝族社会中非常受人尊重。毕摩文化作为一种经典文化遗产,道德、哲学、文学、天文、历史无所不包,反映了彝族文化的精髓,普通彝族民众将其奉为传统和权威,各级政府也通过举办毕摩文化节等方式对彝族传统文化加以弘扬和传承[5]。   二、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社会职能   关于凉山彝族地区毕摩文化的社会职能,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归类方式,本研究主要选取了何耀华(1988)在《彝族社会中的毕摩》一文中总结的五种毕摩文化的社会职能[1]:   (一)主持祈求庇佑的各种祭祀。这种祭祀是以民族或部落为单位进行的。祭祀的对象包括图腾物、自然物和各种各样的神鬼。图腾祭包括祭竹、祭青松、祭葫芦、祭虎等等。自然物祭包括祭天、地、水、火、山、石、日、月、星辰等,神鬼祭则包括祭祖灵和祭野鬼等。   (二)镶解祟祸。彝民遇不顺心之事,如冤家械斗失败、庄稼欠收、疾病缠身、家运不顺、妻儿死亡、牲畜瘟疫以及所谓出现凶兆等等,皆以为是天神不佑,鬼魔为殃,必请毕摩来镶拔。   (三)占验吉凶。彝民遇临敌、出征、合婚、丧葬、择日、盟誓、疾病、播种、收获、狩猎、搬迁、建屋、出行、贸易、口角及一切疑难不解之事,都要请毕摩卜定吉凶,而后方作出决断。   (四)主持诅盟。好诅盟是彝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表现。重要的诅盟必须由毕摩主持。诅,即诅咒,是彝族制胜敌方或仇者的一种惯用的巫术手段。在冤家械斗发生之前,部落或家支都要请毕摩数人至数十人主持,举行大规模的诅咒,各户所送的牛、羊、猪、鸡、狗可多至数百,大家在毕摩引导下咒骂对方,被咒的一方一旦预感到敌方在咒自己,亦延请毕摩数人至数十人来进行反诅咒,将对方诅语,一一反咒回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盟,即盟誓,是冤家械斗双方和解,两支以上彝人联合对敌,或向中央朝廷投诚效忠时订立彝、汉互保等盟约的一种宗教仪式,须由毕摩请神灵来主宰和监督,否则对双方无制约作用。毕摩主持诅、盟时所念的咒语各不相同,冤家械斗前的是诅咒敌军早死,鼓舞己方斗志,将对方咒语反咒回去,盟誓时的是警告任何一方不许违约,否则如当时所打死的鸡、牛一样死去等等。   (五)进行神判。彝族的社会习惯法规定,盗案发生而又无法确认盗犯是谁时,被盗者可延请毕摩依靠神力来判明盗犯。   三、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社会心理属性   通过上述两部分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如今依然是当地占据主流地位的社会文化,传承在世世代代的彝族人中,其社会职能丰富多样,设计彝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回顾凉山彝族地区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这一地区几乎处于封闭状态,与其他地区的接触和交流非常少。这也就决定了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一定的原始性。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这一地区直接从奴隶社会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经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