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节.ppt

  1. 1、本文档共6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陵墓)中外建筑史第四节

一、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三、等级观念 四、发展过程 五、实例分析 陵墓建筑的作用和意义 · “墓,慕也,孝子思慕之处也。” ------《释名·释丧制》 · 桑祭之礼,所以教仁爱也,致思慕之地也 · “墓,冢螢之地,孝子所思慕之处。” ------《周礼·墓大夫》 中国为宗法之邦,崇拜祖先,与风水有较大的关系,被历代皇帝注重 1.侍奉意义:“事死如事生”------《左传》, 原为实供,后改为石五供,布局按前朝后寝 设置(按活人看待)。 二、陵墓的组成与构成方式 1.陵墓的组成 ①地上、地下 ②单体形制 2.陵墓的构成方式 ①中轴线的处理 ②建筑序列的处理 ③外部空间构成 1.陵墓的组成 ①地上、地下 A.地上部分---供后人举行祭祀活动以 示尊崇或缅怀 B.地下部分---安置和埋葬死者的遗体和遗物 (仿效生前居住的状态) ②单体形制 在清代陵寝建筑的经营实践中,“遵照典礼之 规制,配合山川之胜势”的原则,不仅表现在各陵 寝的朝向、建筑群布局及空间序列展开层次均因 风水地形不同而各又所异,即便是单体建筑形制 的处理,也常由于因地制宜而呈现出差别.。 2.陵墓的构成方式 ①中轴线的处理 陵寝是礼制性、纪念性很强的大规模建筑组 群。其中轴线的组织,对于建筑构图“居中为尊”传统观念的表现,对于建筑组群间布局中的序列效果,即通过谒陵路线上予人以富于戏剧性变化“连续的综合印象”或“知觉群”的程序安排,都具有决定意义。 ②建筑序列的处理 对陵寝建筑这样大规模的纪念性建筑组群,通 过中轴线加以组织,把典礼制度所需的各种不同式 样、规模的建筑形体,以准确的尺度,灵活而巧妙 地进行配置与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统一和谐的空 间序列层次,使陵寝的纪念性、礼制性主题有条不 紊而又富于戏剧性艺术力地展开并不断深化,这在 清代陵寝建筑的实践中,也是哲匠们着力追求的目 标。 ③外部空间构成 A.平面 B.高度 C.体势 三、等级观念 1.帝王陵墓------称为“山”、“陵”、“陵寝” 、 “万年吉地”(重选址,重风水) ①规模宏伟,坚固耐久,构筑精美 ②地下建筑称为“方中”、“玄室”、“幽宫”、 “地宫” ③高大厚实的“封土”称为“方上”、“宝顶”、 “宝城” ④占地可达数百平方公里(陵园) ⑤建筑型制,用料,装修,色彩均有等级限制 2.臣民墓------形式简单,规模有限,地下 建筑多为土坑 ①称为“土壙”(kuang)、“墓壙”、“墓穴”、“墓室” ②其上垒成“土丘”,俗称“封土”,大者曰“冢”、“丘”, 一般称为“坟头” ③“寿地”、“幽宅”-----坟域 · 归属性---一般不能共用,必葬入属于自己的墓地。 如:明十三陵(十三个皇帝) 清东陵、西陵(九座帝陵、六座后陵) 各自成一组 四、发展演变过程 1. 秦陵----以高为贵,以方为尊 345x350x43(现存最古老的帝王陵墓) 2. 汉陵----帝王墓由此时称为“陵”;臣民为 “坟墓” ①形成完善的规制,“封土”为方形,俗称“方上”, 地宫为“方中”(汉武帝陵,240x240m) ②形成帝陵建筑群 ③出现石像生-----东汉起 ④东汉的规模相对减小,不如西汉的一半,提 倡薄葬 3. 三国至隋 国家分裂,战乱不止,盗墓严重,主张 薄葬,陵墓规模缩小,地上不留痕迹----衰 落期 [演变]从早期的“不封不树”----春秋时期开 始地上“封土”----战国封土日益增大---- 三国时期的“墓而不坟” 4. 隋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achel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