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解.docVIP

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解.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专题三 中国社 会 主 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讲解

PAGE 2 PAGE 3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阶段时限: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阶段特征:政治上反动的残余势力被彻底消灭,新生的人民政权日益巩固;经济上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通过“一五”计划的实施,快速地完成了过渡。此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一五”计划 含义:是第一个五年(1953—1957)计划的简称,实行建设和改造并举,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并举的经济政策。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大型企业的建立;农业、手工业的集体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特点和意义:优先发展重工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转变;“一五”计划的实施,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意味着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运行,而所有制的变革则表明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 3.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含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1953—1956)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它是“一五”计划的组成部分。方式: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式是公私合营,走国有化道路;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是实行合作社的形式,走集体化道路;它们都是一种公有制。实质和意义: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中共八大 背景: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大改造进入高潮时期。决策:1956年在京召开,提出了集中力量解决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把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正确决策。中共八大的正确所在:对当时的经济形势的把握和对国内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正确的;其决策是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 5.“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基本含义:1958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具有极“左”倾向的经济建设运动,“大跃进”运动始于大炼钢铁的工业生产后又蔓及农业生产,盲目追求高产量;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农村的体制改革,盲目追求一大(规模大)二公(公有化程度高)。主要特点: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成因: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建设速度;严重脱离我国国情和忽视经济规律。结果与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挫伤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启示:尊重经济规律,用科学发展观规划经济建设。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背景:长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导致农业生产的发展十分缓慢,农民的温饱问题都得不到解决。实施:始于1978年12月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自发的包产到户,随后安徽、四川的一些地方推进联产到组等责任制,1980年中央肯定和推广了这一责任制,1983年全国普遍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坚持土地公有制,农民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这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意义:这一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伟大变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7.对外开放 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对外开放作为一项基本国策;长期的封闭已经使中国大大落后于世界现代化潮流。过程:1980年创办深圳、厦门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开放大连、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起又相继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4个经济开放区,设立海南岛为经济特区,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结果: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意义: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8.国有企业改革 原因:最初是因为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企业缺乏活力,束缚了生产力发展,还有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后来是由于邓小平的南方谈话。阶段性与主要内容:1984年到20世纪90年代初,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要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20世纪90年代以后,改革的主题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产权制度改革,创立以股份制、公司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意义: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加快了现代化建设。 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问题困扰着共产党人;改革开放进入一

文档评论(0)

zhengshumi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