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目zq6YX.doc

鲁东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目zq6YX.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鲁东大学区域分析与规划期末考试题目zq6YX

名词解释 1.区域 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区域是指有内聚力和同质性的地区。 区域的实质是以人地关系为核心的地域系统,是地理环境系统、社会经济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而形成的复合系统。 2.区域分析 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 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自然资源定义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4. 资源承载力:是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是对该空间内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5. 自然环境概念:人类发生和发展所必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地球表面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人类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是岩石、土壤、水、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成的自然综合体。 6. 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一个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从事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 7. 人口容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国或一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8. 区域发展战略创新就是要在新区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区内资源地理、经济社会等条件和区外发展环境和机会,正确定位,明确目标,发挥比较优势、强化竞争优势,创新技术—制度环境,调动区域内各主体的积极性,以求得区域发展战略的适宜性、可行性、可接受性,实现区域快速发展。 9. 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10. 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为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以上时,则表示收入差距很大。 11.区域竞争力 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12.区域优势是指某个区域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有利条件。由于它的存在使区域更富有竞争能力,具有更高的资源利用效率,区域总体效益保持较高水平。 13.劳动地域分工是指相互关联的社会生产体系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异,它是社会分工的空间形式。从个别区域看,其表现为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或产品的一部分。从相互联系的区域体系来看,它表现为全社会的生产专门化体系。 1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 斯密认为:每个国家都有绝对有利的、适于某些特定产品的生产条件而导致生产成本绝对低。如每个国家均按成本绝对低的原则进行专业化生产,会使各国的资源、劳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地利用。 15.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根据比较利益原则,如果两地区中的一个能以较低的成本生产各种产品,两地区之间的地域分工和贸易会使双方均有利。该学说较好地解释了地域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核心是比较优势原则。这一原则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不论它的经济力量是强还是弱,都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确定自己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安排生产,进行贸易,使贸易双方都可以用同样的劳动耗费,得到比分工前所能得到的更多的产品。 16.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两国以两种产品相互贸易时,这种产品的交换比率,在由比较成本决定的幅度内,取决于两国对彼此产品的相互需求,取决于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弹性。 17.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 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国内或国际贸易的形成。由于某商品的生产要素在各地会有相对价格差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会利用对自已有利的生产要素生产商品并输出,同时输入那些需用本地稀缺的生产要素才能生产的商品。 18.雁行形态说 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于1960年提出的。他认为,在产业发展方面,后进国家的产业赶超先进国家时,产业结构的变化呈现出雁行形态,即,后进国家的产业发展是按“进口—国内生产—出口”的模式相继交替发

文档评论(0)

beoe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