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陈永平狂犬病.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狂 犬 病 Rabies 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感染内科 郑 宇 概念 狂犬病(rabies)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所致,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急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人狂犬病通常由病兽以咬伤方式传给人。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恐惧不安、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病死率几乎100%。 简史 我国早在公元前5世纪《左传》上已有记载。 公元前322年,Aristotle认识到人狂犬病与动物狂犬病的关系。 1804年,Zink第一次证明狂犬唾液有传染性。 19世纪80年代,Pasteur等研制出狂犬疫苗。 1903年,Negri发现Negri小体,使该病的快速镜检诊断成为可能。 简史 全世界均有狂犬病的报道。据WHO估计,每年全世界死于狂犬病的有5万多人。 亚洲为狂犬病严重流行区,其中印度为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居世界第一位。 我国狂犬病流行已久。死亡人数仅次于印度而居世界第二位。 病 原 学 病原学 狂犬病毒于1962年首次在电镜下被发现。 病原学 狂犬病毒属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拉沙病毒属(Lyssa virus),病毒中心为单股负链RNA。 狂犬病毒含5种主要蛋白:糖蛋白(G)、核蛋白(N)、聚合酶(L)、磷蛋白(NS)和膜蛋白(M)。 结 构 狂犬病病毒的理化特性 对脂溶剂(肥皂水、氯仿、丙酮等)、45%~70%乙醇、甲醛、碘制剂以及季胺类化合物、酸(PH 4以下),碱(PH 10以上)敏感,在PH 5~10时相对稳定,其核酸在β-丙内酯作用下立即失活; 对日光、紫外线和热敏感,病毒悬液经56℃ 30~60分钟或100℃ 2分钟即失去活力,因此也易被巴氏消毒法消毒; 不易被酚或来苏尔溶液杀灭,磺胺药和抗菌素对本病毒无效; 对干燥、反复冻融有一定抵抗力。 病原学 野毒株的特点为致病力强,自脑外途径接种后,易侵入脑组织和唾液腺内繁殖,潜伏期较长。 固定毒株的特点为毒力减弱,对人和犬失去致病力,可供制备疫苗。 流 行 病 学 (一)传染源 带狂犬病毒的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狂犬。 人狂犬病由其传播者约占80%~90%,其次是猫、猪及牛、马等家畜和野兽如狼、狐、狗獾等温血动物。 狂犬病毒可被貌似“健康”的动物所携带。 (二) 传播途径 人主要通过咬伤传播,也可由带病毒唾液经各种伤口和抓伤、舔伤的粘膜和皮肤而入侵。 狂犬、病猫、病狼等动物的唾液中含病毒量较大,于发病前3~5天即具传染性。 (二) 传播途径 其他途径: 1.剥狗皮 2.从粘膜入侵 3.呼吸道传播 4.移植 (三)人群易感性 人对狂犬病毒普遍易感。 患者男多于女,农民>学生>儿童>工人。 人被病犬咬后的发病率约为15%~30% 欧美国家:人群分布有一定职业性,以野外考察、旅游者等与野生动物接触的人群多见 。 若及时伤口处理和接种疫苗后,发病率可降为0.15%左右。 儿童狂犬病的特殊性 发病率高,1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数的40%以上。 极易咬伤头面部、颈部及上肢。 被抓伤或咬伤后,未及时告诉监护人,未能得到及时处置,所以容易被忽视。 咬伤后是否发病的有关因素: ①咬伤部位:如头、面、颈和手指、会阴部粘膜等末梢神经分布丰富部位因潜伏期短易发病; ②咬伤的严重性:创口深而大者或被同一狂犬先咬伤者较后咬伤者的发病机会多。 ③局部处理情况:按要求、及时严格处理伤口者的发病率低。 ④ 衣着厚受染机会少。 ⑤注射狂犬疫苗:及时全程足量注射者,发病率低。 ⑥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 建国以来全国狂犬病报告发病情况 1996年全国狂犬病报告病例地理分布 2000年全国狂犬病报告病例地理分布 2004年全国狂犬病报告病例地理分布 2004年,全国报告发病数最多的省区依次为广西、湖南、广东、湖北和贵州,5省区报告发病数占全国总发病数的67.86%。 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自皮肤或粘膜破损处入侵人体后,对神经组织有强大的亲和力。 主要通过神经逆行性向中枢传播,一般不入血。 狂犬病致病机理 发病机制 狂犬病毒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神经外小量增殖期: 病毒先在局部伤口附近的横纹肌细胞内小量增殖,通过和神经肌肉接头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侵入附近的末梢神经。从局部伤口至侵入周围神经不短于72小时,最长可达1—2周。 发病机制 ②侵入中枢神经期: 病毒沿神经的轴索浆向中枢神经作向心性扩散,以每小时3mm速度(5cm/d),复制缓慢,至脊髓的背根神经节后,再大量繁殖,然后入侵脊髓并很快到达脑部,波及整个CNS。主要侵犯脑干和小脑等处的神经细胞,一般不侵入血流。 发病机制 ③向各器官扩散期: 随后病毒从中枢神经向周围神经离心性扩散,侵入各器官组织。 由于迷走、舌咽及舌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