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风险与遗传率和群体发病率的关系多基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三.PPT

发病风险与遗传率和群体发病率的关系多基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三.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发病风险与遗传率和群体发病率的关系多基因病发病风险的估计三

第八章: 数量性状的遗传 本章要求 8.1 数量性状的概念与特点 8.2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8.3 数量性状遗传研究的基本统计方法 8.4 遗传参数的估测及其应用 8.5 多基因遗传病 复习思考题 本章要求 掌握数量性状和阈性状的特点、遗传基础及分析方法 掌握常用遗传参数的估测原理和方法 了解遗传率的用途 8.1 数量性状的概念与特点 8.1.1 数量性状(quantitative character) 表现连续变异的性状称为数量性状。 8.1.2 数量性状的特点 变异的连续性 对环境的敏感性 分布的正态性 多基因作用的微效性 超亲遗传(transgressive inheritance):当杂交双亲不是极端类型时,杂交后代中有可能分离出高于高值亲本或低于低值亲本的类型。这种杂种后代的分离超越双亲范围的现象叫做超亲遗传。 8.2 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 8.2.1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 数量性状是多对微效基因或多基因(polygene)的联合效应造成的。 多基因中的每一对基因对性状表型所产生的效应是微小的,不能辨认单个基因的效应,只能按性状表现一起研究; 微效基因的效应是相等而且相加的,故又称多基因为累加基因。 微效基因之间往往缺乏显性。 8.2.1 多基因假说(polygene hypothesis) 微效基因对环境敏感,因而数量性状的表现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微效基因的作用常常被整个基因型和环境的影响所遮盖,难以识别个别基因的作用。 多基因往往有多效性。多基因一方面对某一性状起微效基因的作用,同时对其它性状起修饰基因的作用,使之成为其它基因表现的遗传背景。 多基因中的微效基因与主效基因(major gene)一样,具有分离、重组、连锁等性质。 8.2.2 多基因假说的实验依据 A B C P1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红粒×白粒     ↓       ↓ ↓ F1 红粒 粉红粒 粉红粒 ?    ↓       ↓      ↓ F2  3/4红粒    15/16红粒  63/64红粒    1/4白粒   1/16白粒  1/64白粒 试验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和燕麦中存在3对与种皮颜色有关、种类不同但作用相同的基因,这3对基因中的任何一对在单独分离时都可以产生3∶1的比率,当3对基因同时分离时,则产生63/64∶1/64的比率;上述杂交在F2的红粒中又呈现各种程度的差异,按红色程度分为: A中:1/4红粒∶2/4中红粒∶1/4白粒 B中:1/16深红∶4/16红粒;6/16中红;4/16淡红;1/16白色 C中:1/64极深红∶6/64深红∶15/64红粒∶20/64中红∶15/64中淡红∶6/64淡红∶1/64白粒 三对基因控制的性状 P ♂红粒 ╳ ♀白粒 A1A1A2A2 A3A3 a1a1a2a2 a3a3 ? F1 A1 a1A2 a2A3 a3 ? ? F2有效基因数 6R 5R 4R 3R 2R 1R 0R 表现型 最深红 暗红 深红 中深红 浅红 最浅红 白 表型比率 1 6 15 20 15 6 1 红: 白 63: 1 8.2.3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 概念: 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是微效多基因,这些基因往往相对集中存在于一个染色体或多个染色体的某一区段——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 确定QTL的意义 利用分子遗传标记对数量性状基因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rker-assisted selection,MAS)。 可将转基因技术用于数量性状的遗传操作。 在医学上可用于鉴别多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为治疗和改进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对QTL基因数目和特性的了解,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数量遗传学理论,改进育种方法,更深入地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文档评论(0)

ailuoju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