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鸭山地区古城址发现与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双鸭山地区古城址发现与研究

双鸭山地区古城址发现与研究   [摘 要]在三江平原地区发现的大量汉魏时期的城址、聚落址,经考古学者十余年的研究,初步认定为凤林古城是目前所知汉魏时期三江平原乃至东北亚极边地区发现的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宫城和宫殿出现最早、保存最好的都城。凤林古城和七星祭坛应为三江平原汉魏时期当地民族的王都遗存,是挹娄王城,说明2000年前的七星河流域出现一个繁荣时期,很可能是黑龙江东部地区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关键词]凤林古城;双鸭山市;挹娄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10 ― 04   近十年来,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调查发现了大量汉魏城址、聚落址,出土了大批文物,仅双鸭山地区发现了汉魏时期城址137座。这些城址大都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掘土堆筑,城墙有外高无内高,或内高较矮,状如“台城”。文物专家干志耿先生在《三江平原汉魏城和聚落址的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发掘和研究三江平原这一时期的遗址和文物,可以寻找到向心聚落形态由史前走向国家的运行轨迹,即“游团”、“部落”、“酋邦”、“国家”的发展过程,建立起一套能反映由史前到文明的社会结构特征方面的演进模式,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群落发展到东方城邦式国家阶段,或以渔猎采集文化、有原始牧业和原始农业为基础的向文明时代跨入的研究标本”〔1〕P11。近几年,双鸭山文物工作者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取得了初步成果,初步认定,双鸭山是满族的源流所在,是其先人挹娄的活动中心。   一、双鸭山地区汉魏时期主要城址   1.凤林、炮台山城址   凤林城址位于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南约1400米处,七星河左岸,它的西南约1.65公里处隔七星河相望有炮台山城址(七星祭坛),二城俗称“对面城”。城址总体呈不规则形,外垣周长6300余米,总面积约114平方公里,全城以七城区为中心,共分为9个城区,似“九曲连环城”。城址构筑方式为掘土为壕、堆土为垣。七城区位于五城区中部,北接六城区,近似正方形,边长112-124米,四面单垣单壕。城垣顶宽近3米,基宽15米,高近4米。护城壕上宽15米,下宽3米,深约4米。城垣四角各有1角楼,四面城墙中部各有1马面。由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凤林村在此城建砖厂,东垣五十三米长段遭到破坏(含1马面),现七城区仅存4座角楼、3座马面,面积约二万平方米。本区曾采集到打制石斧、磨制石斧、铜铃、陶豆、陶碗、陶罐、陶甑等残片,在东城垣建砖厂处出土双耳铜?1件。九城区位于凤林城址东北部,西南与五城区相接,略呈圆角方形,城为三垣二壕,北城垣有一门址宽12米,面积21万平方米,有地表坑13座。由于树林覆盖,各种遗迹保存完好,未采集到遗物参考品。凤林城址各垣(壕)总长约1万余延长米,其中在耕地中的城垣(壕)约8千延长米。   凤林城址树林覆盖区域内有地表坑遗迹100个,是三江平原两汉至魏晋时期最大的平原城址,是省内目前古城址中第三大城址,仅次于牡丹江的渤海国和阿城的金上京,有专家称其为“亘古荒原第一都”和“黑龙江省历史第一都”。尤其是七城区出现的马面、角楼,是黑龙江省古城真正出现的标志。2001年国务院批准公布的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江平原汉魏时期遗址。   炮台山城址坐落在双鸭山市宝清县七星泡镇平安村东北2.5公里处七星河中游右岸的孤山上,当地俗称“炮台山”。东、北两侧均临七星河,其它两侧均临耕地。城址所在位置地势高,地表杂草丛生,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面积约48万平方米。城址有上、中、下三重城垣,是人工将浑圆的山体修整成三层台阶状。上层位于炮台山顶部,平面呈东北至西南向的不规则长方形,长约65米,宽约35米,城垣为掘土堆筑,周长约200米,墙外侧高1~2米,内侧高0.5米;城内地表较平缓,多处裸露山体基岩;地表清晰可见有大小不一的地表坑8个,形制呈锅底状,大者直径约8米,深约0.5米,小者直径约6米,深约0.2米;偏北处保留有一略呈长方形土台,长约19米,宽约14米,高于城内地表约0.5米。有学者认为:上层城内的8个地表坑应为北斗七星与北极星的象征,长方形墩台为祭坛或观象台。中层位于山腰处,平面略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长径约155米,短径约115米,城垣为掘土堆筑,周长约450米,面积为17800平方米(含一层面积)。墙垣外侧高1~2米,由于中城围山而建,因此城内地势坡度较大,仅在北部有一块修出的缓台,未发现任何遗迹。下层城位于山脚下,平面略呈圆形,长径约650米、短径约530米,周长约2000米,城垣为掘土堆筑;墙外侧高1~1.5米,基宽15米,顶宽8米;城垣外侧有护城壕,宽约3米,深约0.8米;发现4座门址,东面有两门,西北、西南分别各一门,门宽约8米;门址的两侧均有高台,西北、西南两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