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城佛教寺院兴衰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唐长安城佛教寺院兴衰研究

唐长安城佛教寺院兴衰研究   摘 要: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及其重要的阶段,而都城长安作为当时全国最重要的佛教中心,对全国乃至东亚地区佛教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因此,唐长安城佛教寺院的研究课题,对中国古代都城考古,中国古代佛教考古等研究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本文从四个方面,对唐长安城的佛教寺院历史发展做以简单的梳理。??   关键词:唐长安城;寺院;佛教文化;发展??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1)01-057-03?オ?      一、佛寺的起源及作用??   佛寺是僧侣供奉佛像、舍利,进行宗教活动和居住的处所,本源自古印度。佛寺也称精舍,著名的祗园精舍就是给孤独长者和?陀太子为佛陀所设立的讲经说法的道场。??①作为弘扬佛法和举办各种佛事活动的场所,寺庙对佛教的发展和传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佛教文化艺术的载体。佛教的传播与修造佛教寺庙、石窟、佛塔等建筑活动有紧密的联系。佛教寺院,是唐长安城都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这时期佛教兴盛的集中体现。??   二、唐代佛教的发展及其影响??   隋唐时期,在国家分裂近三百年之后重新建立了南北一统的封建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取得空前发展,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先进国家。由于统治阶级重视文治政策,对儒、释、道三教都予以扶植,此时佛教进入鼎盛时期。 ??   唐代佛教,是指从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到哀帝天?v四年(907)二百八十九年间李唐一代的佛教而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国力的增强,帝王的支持,使得佛教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步入了昌盛时期。唐朝皇帝中,大多数极力支持和维护佛教,故此时期,佛寺塔刹遍于京师,僧尼溢于三辅。这一时期,寺庙建造规模恢宏,遍及全国各地;僧尼人数大为膨胀,身份贯穿社会各阶层;译经事业发达,成果丰硕,译经方式由会通外来佛经向疏解本土教义转变;佛教宗派业已形成,佛教的本土化进程渐趋实现,佛教正由一种外来文化演变为本土文化。唐代佛教的蓬勃发展,由内到外都显示出与时代发展相契合的文化特征。??   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佛像、佛经等,使汉地佛教深入藏地。贞观十九年(645),玄奘从印度求法回来,朝廷为他组织了大规模的译场,他以深厚的学养,作精确的译传,给予当时佛教界以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已有的天台、三论两宗以外,更有慈恩、律宗等宗派的相继成立。稍后,武后(684―704)利用佛教徒怀义等伪造《大云经》,她将夺取政权说成符合弥勒的授记,随后在全国各州建造了大云寺,又造了白司马坂的大铜佛像,并封沙门法朗等为县公,又授怀义为行军总管等,这使佛教和政治的关系益加密切。此时新译《华严》告成,由法藏集大成的贤首宗也跟着建立。其后,玄宗时(712―756)虽曾一度沙汰僧尼,但由于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等开元三大士在大兴善寺译出了《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密乘经典,密法始入中国,史称唐密或真言宗。密宗有助于巩固统治政权,得到帝王的信任,又促使唐密的形成。当时佛教发展达于极盛,寺院之数比较唐初几乎增加一半。不久,安史乱起,佛教在北方受到摧残,声势骤减。禅家的南宗由于神会的努力,渐在北方取得地位。神会又帮助政府征收度僧税钱,以为军费的补助,南宗传播更多便利,遂成为别开生面的禅宗。但是当时国家历经内战,徭役日重,人民多借寺院为逃避之所,寺院又乘均田制度之破坏,扩充庄园,驱使奴役,并和贵族势力相勾结,避免赋税,这样在经济上便和国家的利益矛盾日深,故从敬宗、文宗以来,政府渐有毁灭佛教的意图,到武宗(841―846)时就终于实现了。从会昌二年到五年(842―845),命令拆毁寺宇,勒令僧尼还俗。综计当时拆毁大寺四千六百余所,小寺四万余,僧尼还俗二十六万余人,解放奴役十五万人,收回民田数千万顷。这对以后佛教的发展影响很大。当时佛教典籍的湮灭散失情况也极严重,特别是《华严》《法华经》等的章疏,大半都在此时散失,以致影响到天台、贤首等宗派日趋衰落。??   唐代的译经基本上由国家主持,其成绩是很可观的。这从太宗贞观三年(629)开始,组织译场,历朝相沿,直到宪宗元和六年(811)才终止。前后译师二十六人,在这些译师里有好几个中国僧徒、居士。而且在译籍的数量和质量方面,也超过前人。其中玄奘、义净、不空等,都是很突出的。玄奘所译有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义净译出六十一部、二百六十卷(因当时政变而散失的,不计入),不空译出一百零四部一百三十四卷(其中有些是属于编撰性质的)。他们各有所长。义净着重律典,不空专于密教,玄奘则瑜伽、般若、大小毗昙,面面俱到。此外,各译师翻出的经典也多有特色,可说当时印度大乘佛教的精华,基本上已介绍过来了。在李唐一代译出的佛典,总数达到三百七十二部、二千一百五十九卷,分量可说是空前的(唐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