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三国国第第一一猛猛将将就就是是用用这这个个::复复刻刻版版 卜卜字字戟戟鉴鉴赏赏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 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 《诗经•秦风•无衣》
戟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兵器,出现的时间想当早,上古先秦的 《诗经》中就有“修我
矛戟”的诗句,可见戟这种兵器在当时是与戈、矛一起广泛列装使用的主战兵器。即
便现在提起十八般兵器,也是先说刀枪剑戟。但是如今一提到戟,人们首先想到的是
吕布所用的方天画戟。
但实际上吕布用的并不是方天画戟,这种方天画戟是宋代才出现的仪仗武器,。辕门
射戟中描写射中戟的小枝也足以说明并非方天画戟,因为方天画戟并无小枝。在汉
代,当时军队中用的是从春秋战国时期青铜戟演化而来的铁质 卜字戟。
▲汉代 卜字戟
只看戟头可能不是很能想象装上杆子是什么样子,下面我们看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持
戟铜骑士佣所持长戟是什么样子的。
▲武威市雷台汉墓出土持戟铜骑士
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 卜字戟除了可以刺的尖以外,还有一根横出来可以勾、啄的小
枝。吕布辕门射戟射的就是这样的一根小枝。在当时,这种有横枝的长戟是广泛列装
的武器。比如袁绍手下就有一批配备着大戟和重甲的精锐大戟士。 《后汉书》记
载:“唯卫帐下强弩数十张,大戟士百许人。”
▲战国戟结构图
在汉代以前,戟一般是戈与矛联装的,有“内”结构的。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把两者结
合在一起的“十”字戟。这种戟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矛头为主体,侧面出援,构成以
刺为主的戟。另一种是以戈为主体,把上阑延长和加宽,构成以钩啄为主的戟。春秋
时期还出现了一种把长胡多穿的青铜戈和青铜矛联装在一起的戟,成为车战中使用的
重要格斗兵器。战国晚期出现了一种刺、援合体的“ 卜”字戟,同时还出现了一种在一
根长柄上,联装二一三个无内的戈头,人们把它们称为“二果戟”和“三果戟”。从东汉
末到三国时期,戟的使用相当普遍。
▲战国卜字戟
今天介绍的,就是仿照战国卜字戟订做的一把 卜字戟。卜字戟对盾牌的克制比较明
显,上可啄头,下可勾腿,还可以拉开盾牌往里捅。比起笔直横枝的汉代铁戟,弧形
援的战国戟显然更适合勾拉。不过青铜戟都是用绳绑在柲上,剧烈战斗时容易松动脱
落,所以选择改成采用和长枪一样的套筒固定的结构。由 出土的战国戟从一米五长
到三米长的都有,考虑到这把 卜字戟打算作为单人对抗盾牌的定位,过 长的柄并不
适用,所以全长为210cm,这个尺寸以用起来比较顺手,不至 太长挥舞不便,也能
保证对抗盾牌有一定的长度优势。
戟的柲也就是现在所称的柄,和长枪长矛的柄是不一样的,横截面首先不能是圆形,
因为握持的时候使用者的手必须要能轻松分辨出小枝的位置,且不会因为用力勾啄而
打滑转向。在出土的戟柲中有八棱形横截面的,也有椭圆形横截面的,这都是考虑到
柄握住小枝的角度可以保证不会歪。这把 卜字戟的柄选择加工的是椭圆形截面,相对
八棱形比较不磨手,而且也更好加工。
战国时期戟柲又是什么材质的呢?在湖南长沙浏城桥春秋晚期楚墓出土的青铜戟,除
了木柄戟外,还有积竹木柲戟。而且在湖北省随县挖掘出的一座战国时期的古墓——
曾侯乙墓中,也曾经出土了一些积竹木柲的戟。积竹木柲是以竹、木、漆等复合材料
制作出来的戟柲,其构造是柄中心有一根较租约有棱木棒,茬木棒外用16片青皮竹篾
与木棒平行地包茬木棒外边,然后用丝线缠紧,再涂上黑漆或红漆,使其光亮平滑。
积竹木柲在网上传说是刀砍不进弹性惊人,但实际上这仅仅是装饰作用成分更高一
些。
其实,积竹木柲实物外边裹的竹皮几乎都相当薄,一些检测报告给出的数据,其厚度
实际上只有约0.07厘米,比纸都薄。这自然不可能提供出什么弹性出来。积竹木柲外
边裹的丝、麻之类的处理,目前发现的都只出现 中间的握手部位,杆的前后都没
有,这代表仅仅也就是起个防滑的作用。目前出土的所有积竹木柲,几无例外都使用
了大漆,上边绘有各种装饰。传统大漆自然是不可能涂在有弹性的杆子上经历形变还
能不皴裂不崩缺,所以积竹木柲必然是没有弹性的,大漆能提供的防御力也十分有
限,没听说刷漆能保证刀枪不入。所以网上盛传的积竹木柲做好后,刀砍上去发出金
铁之声自然都是脑补臆测。因此积竹木柲实际上对实战帮助不大,但是造价就高很
多,所以这把戟选择的就只是普通的山石榴木做柲。
戟头的材料,选择的是65Mn钢,虽然战国时期必然都是青铜戟,不过现如今有更好的
材料,也不是拿来做复古装饰,自然没有必要选择造价更高、性能更差的青铜。65Mn
钢结实锋利硬度有保证,算是不错的刃材了。
标准的战国戟都是配有尾鐓的,起一个配重调节重心的作用。这么大的戟头,如果没
有配重必然头重脚轻。如果握在后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