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松格玛尼石经城石刻艺术探寻
[摘要]笔者对坐落在川西部甘孜藏族自治州的松格玛尼石经城进行了考察调研,文章对石经城的历史与现状、玛尼石石刻造像艺术风格、以及玛尼石造像内容、经典石刻作品作了阐述。对藏族玛尼石刻艺术如何应用在现代艺术设计当中作了基础性研究,这对藏族地区特有的玛尼石文化、石刻艺术的保护传承、研究应用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松格玛尼石经城 玛尼石刻艺术 经典作品解读
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海拨4200米的扎溪卡草原上有一座壮美的露天石刻画廊,这就是寂静而神秘的松格玛尼石经城。它是由成千上万块玛尼石堆积而成,玛尼石雕刻艺术是藏族特有的宗教文化艺术形式。“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是藏传佛教最根本、最为普遍的祈语。将“玛尼”刻在石头上而称“玛尼石”。玛尼石刻内容有佛经与“六字真言”等神咒、佛祖与高僧大德造像、本尊护法神造像及动物图纹和佛教图纹等。在藏区的山口关隘、草原牧场、村落庙宇、河流湖畔边,玛尼石刻随处可见,数不胜数。藏族人认为任何一座山峰、河流都有神灵,玛尼堆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普通的石头上刻写经文、绘制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具有了超自然的灵性,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随着人们不断地祈祷,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神圣的玛尼堆、玛尼墙和玛尼城了。
一、松格玛尼石经城
松格玛尼石经城坐落在距石渠县城约70公里的阿日扎乡境内,这里处于川、青、藏三省区交汇处和雅砻江源头地区,是青藏高原的腹心地带,是岭?格萨尔王的故乡。走进群山,一路是开满鲜花的草原,沿着涓涓溪流前行,不时会与骑马的牧人、吃草的牛羊、慵懒的旱獭、翱翔的雄鹰相遇,来到扎溪卡大草原深处,一座土红色古城堡出现在绿色的地平线上,似仙境佛界,松格玛尼城就这样展现在眼前,以寂静、安然、壮美,超然的精神力量征服了朝觐的人们。据传它是在格萨尔时代,约公元11世纪时开始建造,距今有千年的历史,按照佛教的“曼陀罗”坛城形式构建,坛城作为象征宇宙世界结构的本源,是变化多样的本尊神及眷属众神聚居处的模型缩影。玛尼城坐北朝南,呈长方形。东西长73米,南北宽47米,城的外墙高度约为9米,城的中心主体经幢部分最高点为14.5米,最低处为4米左右。南面有城门可以进出,城内巷道相连,似一座迷宫,城中心是一座堆积而成的经幢石塔,这是坛城的心脏。神奇的是整成个城池由一块块玛尼石堆砌而成,没有建筑框架支撑、没有任何粘合剂,经年累月的堆积,部分沉重的石块已陷入地下。据说石经城地面有多高,地下就有多深,文物部门曾经对埋在地下1.5米深左右的经文进行考证,发现这些经文是用梵文(古印度文)字体所刻就。千年来虔诚的信徒用心和双手建造了这人间佛城。
最令人惊叹的是整座石经城四周的外墙上层层叠叠布满大小383个方形龛窟,神龛内大多放置着各种彩绘玛尼石刻,好似画廊里的一幅幅精美的绘画作品。每一块石上刻着经文和各类型的佛造像,经文刻写得工整有序,佛像雕刻得栩栩如生。沿着转经路线,面对一窟窟玛尼石刻造像,踱步欣赏:生动的造型,传神的眼光,流畅的刻线,和谐的色彩,精湛的雕刻工艺,使你恍惚至身于石刻艺术博物馆中,忘却这是在远离尘世的,人烟稀少的雪域高原上。
二、松格玛尼石刻造像艺术
松格玛尼石经城石刻分为经文与佛造像。经文主要以“六字真言”为主,造像则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佛祖与高僧大德、菩萨度母、本尊护法神,以及各种人物、动物图像,尤其是战神岭?格萨尔王及其岭国将领的形象,表现出该地区人们对他的特殊情感。
石经城的创造者是被称为“朵多”的一代代民间石刻艺人。石刻材料取自山中的板状片石,艺人在石板平滑的一面依据形状规划雕刻内容,雕刻技法以线刻、浅浮雕刻为主。不同于寺庙、唐卡佛造像所必须遵循的“度量”法式,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刻制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造形自然,线条随意,不拘于规范,有的甚至依照自己的意愿去雕刻。但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朵多”可以自由发挥。所以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玛尼石绘色颜料为天然的各色宝石磨研而成,色彩经过岁月的风吹日晒,呈现出特殊的和谐韵味。设色要依据表现题材内容规范施色,但艺人们往往在遵循规范的同时也创造性发挥自己的色彩喜好,更有巧妙利用石板的原本色,形成半刻半画的独特效果,使得玛尼石刻的色彩十分丰富。他们雕刻目的仅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