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马说》课件2.pptVIP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4课《马说》课件2.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段末“也” 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 第二段末“也” 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 第三段末“也” 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 3.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内涵丰富的“也”字上。 4.文中“千里马” “伯乐” “说天下无马的人” 各指什么人?作者想表明什么意思?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 韩愈的话表明有贤能的人士只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发挥专长。否则,即使才华出众,也不免受辱、埋没。 作者极言“伯乐”的重要、可贵,对人才埋没深为慨叹。韩愈在文中借题发挥,抨击那些糟蹋“名马”的“食马者”,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这和韩愈本人的遭遇是有紧密联系的。 托物寓意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意。 艺术特色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 乐 寓指识才的人。 板书设计 第1段 马 说 第2段 第3段 伯乐决定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人才常有识才者常无 怀才不遇 满腔悲愤 卒章显志 英雄无用武之地 食马不知马马被埋没 从反面论证中心论点 意在谴责食马者无知 食马者不懂怎样用马 残酷方式对待千里马 痛斥统治者摧残人才 课堂小结 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随堂练习 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 四 马 说 SJ·八年级语文下册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积累重要词语与句子意思。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理解文章中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新课导入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 马不停蹄 马到成功 马首是瞻 一马平川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马革裹尸 龙马精神 指鹿为马 千军万马 天马行空 老马识途 春风得意马蹄急 踏花归来马蹄香 浅草才能没马蹄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中的杂说四,本篇取材于古代伯乐相马的寓言,借千里马因无伯乐赏识的不幸遭遇,说明了“欲得士,必须善识士,善养士,善誉士”的道理。表达了对当时社会压抑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控诉,对昏聩愚蒙的达官贵人的谴责,以及沉沦下僚的才智之士的乞求脱颖而出的渴望。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提拔。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字词积累 祗 辱  骈 槽  枥 邪 策 外 见 伯 乐 食马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zhǐ rǔ lì pián cáo yé cè xiàn lè sì shí sù dàn 整体感知 《马说》解题 1)“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2)“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3)“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 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一同死在马厩里。 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 槽、枥,都是指喂马的马槽,这里借指马厩。 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翻 译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吃一顿。 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或,有时。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同“饲”,饲养。 显现出来。见,同“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EnLoVeQ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