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docVIP

汶川地震后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汶川地震后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摘 要】汶川大地震后,灾区教育生态环境面临诸多问题:社会支持力削弱;学校规模膨胀;教师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新建学校文化迷失;家庭教育环境和教育能力恶化;学生心理创伤严重。针对以上问题,笔者提出构建与优化灾区教育生态环境的策略:转变观念,增加社会支持力;在学校规模既定情况下增加班级数量,缩小班额;增加教师编制和加强培训;从环境文化、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建构学校文化;营造温馨家庭环境和为孤儿寻找有利于成长的家庭;通过心理干预机制和开展生命教育、亲情教育、挫折教育保证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汶川地震 教育生态环境 教育重建 生态化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大地震,教育系统蒙受了极为惨痛的损失,四川全省受灾学校1.18万所,许多学校被夷为平地。地震发生后,政府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对包括教育系统在内的基础设施进行了重建。   教育的重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批硬件的修补和再造,教育生态环境的构建也是教育重建的一个重要环节。在生态学上,生态环境(Ecological Environment)是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群体或某个群落生存与发展的各种生态因子的总和。所谓教育的生态环境,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 n 维空间和多元的环境系统。[1] 汶川地震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必须研究社会、学校、家庭等外在环境和学生内在心理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一、汶川地震后灾区教育面临的生态环境   教育生态学理论认为,教育系统内的诸要素不仅在内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结构,而且教育系统内外也进行着能量、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具有多维镶嵌性。[2] 在正常状态下,教育系统的学生、教师、外部社会环境等内部外部因素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汶川大地震的发生使这种平衡的状态被打破,使教育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一)社会生态环境:灾区社会支持力削弱   面对受到重创的灾区教育系统,社会给予了高度关注,各省市通过对口支援,给灾区建设现代化的学校、派遣支教教师、提供教师培训等方式支援灾区教育事业。然而外界的支援毕竟是有限的,教育系统所处的大的社会生态环境需要灾区人民自己营造。地震使学校教育生态平衡系统被打乱,家庭、社会、经济等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人们的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改变,教育的社会支持力有所削弱。   (二)学校规模的膨胀   在短短两年的时间内,通过资源重组,在汶川,全县原来的86所学校撤并为25所,每个乡镇都有了中心校;在北川,全县震前86所学校,震后规划重建为40所;在什邡,全市中小学校由震前的126所调整为67所……[3] 学校的规模普遍膨胀。作为学校生态环境要素之一的学校规模对学生的成长与学习产生了重要影响。   1.学校规模的增大会使学校的组织发生变化,使之更加复杂,也趋于分化   学校的管理和教学任务走向标准和平均,教师不了解学生,很少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地震后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要求学校因势利导,这种一切以“大多数”为标准的生态环境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个人价值观和归属感。   2.学校规模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规模大的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活动机会多一些,但是对于作为个体的学生来说,参与的机会反而相对减少。拉森研究发现,与小规模学校的学生相比,大规模学校的学生在学校中要么没有参加活动,要么仅能参加一项活动。[4] 参与活动的状况还影响到学生性格的形成和今后参与社会活动的状况,林赛发现,中学期间参加课外活动的学生更喜欢作为年轻的成年人参与更广泛的社会活动。[5] 广泛参与学校活动是弥补灾区学生心灵创伤的重要方式,学校规模的膨胀会给学生参与活动带来困难。   (三)师资队伍体系失衡   1.大地震后,灾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针对灾区教师缺口增大的实际,四川省教育厅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招聘特岗教师1604人,安排支教教师1134人,基本保证了灾区教师的需求。[6] 这虽然暂时解决了教师短缺问题,但是他们的岗位具有不稳定性和阶段性的特点,灾区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很大缺口。   2.灾区教师在专业知识等方面缺乏,急需培训   根据2008年中央教科所“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教育重建研究”课题的阶段性成果,在对14个灾区的1946位教师的调查问卷中问及目前最需要的培训领域时,学科专业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和最新教育教学理论排在前三位,分别占42.1%、34.2%和30.8%。[7] 教师作为教育资源的一个重要“软件”,其专业化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教育重建的成效,因此,首先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在灾后显得尤为迫切。其次大地震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