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慢城理念淮安老城区更新设计
基于慢城理念淮安老城区更新设计
摘要:论述了慢城理念的发展,梳理淮安老城区的自然与文脉资源,分析了老城慢区的规划构建、系统构建、原则构建和管理构建。同时提出了深入了解场地的现状条件,并整体考虑老城区今后的发展方向并进行规划,合理构建老城慢区的居住、生产、消费、旅游的生态圈将是未来老城区更新改造的新模式。
关键词:慢城;老城区;更新改造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5)10-0101-02
1 引言
淮安是一座慢的城市,而在曾经的淮安老城区中,这种慢的气氛尤为明显。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匆匆来去的脚步、过往快行的车辆、走马观花式的欣赏,这些极大冲击了老城区人们的生活。同时消费文化对老城区空间的过度索取,使得街道开始拥堵、停车问题无法妥善解决,而新建区域的规划不周、店铺的随意改建、环境整治的不积极,一系列问题更增加了老城区的拥乱不堪。老城区的空间整治已迫在眉睫。
近些年来,慢城运动开始在国际上兴起。随着我国第一座“慢城”――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县桠溪“生态之旅”的建立,慢城理念慢慢被国人接受。不过,国际上对慢城建设的硬性规定较为狭隘,同时,已经认定的慢城都是较小的城镇,鲜有将慢城理念运用到城中局部区域的更新与改造中,这些都限制了慢城理念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依旧迅速,而面临的“城中村”、“老城区改造”等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将慢城理念落实到城市区域改造中,结合中国国情构建老城慢区,对于我国城中老城区的空间更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 淮阴老城区资源评价
淮安老城区东西约以珠海路、北京路为界,北临漕运路,南靠解放路,现归属于淮安清浦区,古时属于清河县。明朝永乐年间,陈?u于此开凿了清江浦河,清江浦开始兴盛并成为重镇。清朝乾隆年间,清河县治移于清江浦。由于清江浦地理位置优越,集河道、漕运、盐运、贸易、驿站为一身,一时间官商云集,市场繁荣,城区人口一度达54万人,与当时的苏州、杭州、扬州并称为运河沿线的“四大都市”。此时在清河境内有一处石码头,南方各省的官员商人和旅客,从水路乘船而来,都要在此舍舟登陆,取道北上;北方客商从陆路乘马车至此,都要于王家营弃车马,到境内石码头扬帆南下。故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称,盛极一时。
在漕运兴盛的年代,这里聚集着文武官员、显宦世家、巨商富贾、文人墨客和僧道名流。为祭祀明代两个治水名臣建立的陈?u和潘季驯二公祠、纪念清朝的漕运总督吴棠的吴公祠、京剧大师周信芳的故居、供奉玉琳国师的慈云寺、清江书院(线为清江文庙)以及古典园林清宴园等都保存尚好。同时,由于来往之人众多,加之清朝治河经费约1/3用于吃喝招待,使得茶楼酒肆林立,如今新建的淮扬菜美食街里仍能感受到当时的喧闹与繁华。近些年来,淮安极力打造“运河之都”,而清江浦作为京杭运河辉煌一时的城镇,自然受到重视。里运河文化长廊、淮安运河文化博物馆、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楚秀园等的兴建也为遗产点众多的清江浦吹来了现代之风。
综上分析,老城区作为曾经的淮安重镇,有着优越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遗产,同时恰逢政府的建设倾向,老城区消费需求随之提高。然而,由于人流车流增加,老民居拆迁困难,凸显了老城区现有空间的拥挤。而区域内虽遗产点众多却过于分散,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与同类型的资源相比竞争力不强。因此,怎样扩大老城区内人文自然资源的优势,避免现有空间不足的劣势是今后对城区空间更新设计的重点。
3 老城慢区系统构建
3.1 慢区规划构建
老城慢区的总体规划构建需要基于慢氛围的培养,将慢哲学、慢文化渗透到一街一巷,一户一铺,形成基于本土文化的“慢生态圈”。鉴于场地现有资源的分散状态,老城慢区的规划发展要形成慢核、慢岛、慢区三个层次体系来引导实施,慢核、慢岛、慢区之间分别通过不同层级的慢行系统形成有机、紧密的联系。慢核是老城慢区规划的基本单元,是该区域内有特色的资源点。由于在规划之前这些慢核是孤立的,相互之间很少有联系,因此通过同类型慢核的组合形成积聚效应,并通过特色主题街区的建设使慢核形成慢岛。慢岛与慢岛之间通过人行道加自行车道的专用慢行道、观景慢行道和外环慢行道进行连接,使慢岛组团形成整体的慢区。
老城慢区的总体规划体系可以归纳为“一圈、两环、三层、五类、多点”,即整体区域由一圈外环慢行道、两环内部观景慢行道组成干道,由慢核、慢岛、慢区形成三层体系结构,涵盖老街区、老字号店铺、老风景、老民居、老遗址五大类资源点,通过之间的专用慢行道相互联系形成整体慢区。
3.2 慢区系统构建
老城慢区的系统构建基于规划形成空间系统、体验系统、视觉系统和“互联网+”四大系统。空间系统着重于慢区内空间重建,尤其是街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