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最大加权队列终端到终端通信时延感知跨层设计算法.docVIP

基于最大加权队列终端到终端通信时延感知跨层设计算法.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基于最大加权队列终端到终端通信时延感知跨层设计算法

基于最大加权队列终端到终端通信时延感知跨层设计算法   摘要:基于李雅普诺夫(Lyapunov)优化理论的最大加权队列(MWQ)控制策略是一种可以获得队列稳定性和最优时延性能的跨层控制方法。针对终端到终端(D2D)通信业务具有实时性和时延感知低时延的要求,MWQ算法综合考虑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CSI)和MAC层的队列状态信息(QSI),以最大系统吞吐量为目标函数,动态地控制D2D节点的功率。提出了基于D2D通信的MWQ算法,将MWQ算法与固定功率分配算法、基于CSI算法、基于QSI算法等已有算法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MWQ算法在数据包平均到达率高于10Mb/s时,能减少约0.5s的平均时延;在平均时延相同时,能减少约26dB的功率。该算法具有使D2D通信保持低时延的良好性能,为实现低时延的D2D通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移动通信;终端到终端通信;时延感知的跨层设计;最大加权队列   中图分类号: TP393.03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 Max Weighted Queue (MWQ) control polic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yapunov optimization is a crosslayer control policy that achieves queue stability and optimal delay performance. For the realtime and delaysensitive demand in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services, the MWQ algorithm, in which the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CSI) of PHY layer and the Queue State Information (QSI) of MAC layer are collectively considered, makes the maximum system throughput as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controls the power of D2D nodes dynamic. In this paper, a novel MWQ algorithm in the D2D communication was proposed. Compared to the algorithm with fixed power, the CSIbased algorithm and the QSIbased algorithm, the MWQ algorithm can decrease the average delay about 0.5s when the average packets arrival rate exceeds 10Mb/s and require less 26dB power while having the same average delay. So the MWQ algorithm can achieve a good performance and have a reference to obtain low latency in D2D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mobile communication; DevicetoDevice (D2D) communication; delayaware crosslayer design; Max Weighted Queue (MWQ)   0 引言   未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和应急通信等应用对通信的高速率、低时延性、环保节能都有很高的要求,而终端到终端(DevicetoDevice,D2D)通信是面向5G移动通信系统中解决这些需求的关键技术之一。D2D即终端直通技术,是一种移动终端在蜂窝网辅助下或是无蜂窝网覆盖时直接进行通信的技术,该技术能够增加蜂窝通信系统频谱效率,降低通信的时延,提高通信的速率,降低终端发射功率,减小电池消耗,延长手机续航时间。未来的一些应用如交互式游戏、视频流和虚拟现实等应用,都具有实时性和时延感知的特点,对低时延性提出了苛刻的要求,所以研究D2D通信的低时延性算法具有很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1]。关于低时延的移动通信技术,目前大部分研究都是优化物理层的参数,如系统的吞吐量、信干噪比、最小均方误差等,这些控制策略的结果只适应了物理层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实际上从物理层的角度解决问题已经陷入技术瓶颈,不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