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人间佛教价值逻辑与神圣性重塑.docVIP

论当代中国人间佛教价值逻辑与神圣性重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論當代中國人間佛教的價值邏輯和神聖性重塑 梁勝興 “人間佛教”由太虛大師(1889-1947)以“人生佛教”的概念所首倡,經過印順大師(1906-2005)、趙朴初先生(1907--2006)等後繼者進一步推行和發展,佛教在理念上從消極出世轉向積極入世,從“神鬼化”轉向“人間化”,以“契理”的原則,“契機”的方法,將佛法運用於世間,關注現實,利益社會人生,“探求佛法的真實而求所以適應,使佛法有利於人類,永為眾生作依怙”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黃夏年主編:《印順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印順:《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黃夏年主編:《印順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頁 。 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佛教在大陸得到恢復和發展,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改善,佛教呈現出新的“契機”:一方面,改革開放帶來意識形態的寬容,大眾的信仰訴求從壓抑回復到尊重,佛寺的香煙梵歌再度興起,加上社會轉型產生的諸多社會矛盾,更促進了信眾的增加;另一方面,順應政府“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政策,借宗教旅遊興起之機,佛教也積極參與社會經濟活動,道場數量不斷增加,道場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大陸佛教的這種契機發展態勢,正表現出佛教對世俗社會的適應,其發展的主流正是以人間佛教思想建立的倫理價值體系為導向,尋求與社會主義政治、文化的和諧,並積極發揮穩定人心和服務社會的功能,進而實踐傳統佛教人間化、現代化的轉變。但這一轉變是複雜的。志於道者,願用時局的方便以弘法利生,以圖佛法的振興;逐於利者,借助佛法的影響以斂財,走向佛法的反面,讓佛教救度人間的方便,變成了個人或機構攫取私利的工具。太虛大師當年針對佛教重死輕生,重來世、輕現世而日趨衰微的局面提出佛教要全面革命的思想,印順大師則“想通過時地人的演化去理解佛法,抉示純正的佛法,而丟下不適於現代的古老方便”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2 年(1993年)版。。但是,當我們丟下“古老方便”,拾起“現代方便”時,我們當警惕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2 年(1993年)版。 一、人間佛教思想的緣起和價值邏輯 “人間佛教”是印順大師對太虛大師“人生佛教”概念的修正和發展,“太虛大師說‘人生佛教’,是針對重鬼重死的中國佛教。我(印順)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勢非常嚴重,也嚴重影響到中國佛教,所以我不說‘人生’而說‘人間’。希望中國佛教,能脫落神化,回到現實人間”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2 年(1993年)版,第19頁。。其實,“人生佛教”和“人間佛教”都是為佛教為自身發展的糾偏和利益社會現實的方便法門,在本質上一脈相承,只是“人間佛教”在對治時弊和佛教變革運動中具有更好的現實貼切性,對內容具有更完整的涵蓋。“人生”二字,是針對“重鬼重死”的弊害,在字面上傾向于對個體現實生命的關注,著眼於人生活的時間序列;而“人間”二字則有人生活時間序列(個體生命延續)和空間序列(作為社會生命的存在)的雙重含義,既有從“消極面死”到“積極人生”的個體關注,又有出“天上虛景”入“人間真相 印順:《遊心法海六十年》,《華雨集(五)》,臺灣:正聞出版社民國82 年(1993年)版,第19頁。 (一)救世使命——民族危亡之際的道德良心 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因國力衰微,屢受外強欺淩。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格局被打破,資源成為列強掠奪的獵物,領土在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中被列強瓜分,積貧積弱的經濟已使得民不聊生,無論是“學夷之長以制夷”,還是“學夷之長以自強”,經濟體制在激烈的變革中突破;在文化上,隨著鴉片戰爭破開封閉的國門,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就產生激烈的碰撞和交匯,新文化運動成為救亡圖存的民族革命運動;在政治上,傳統君主專制政體在內交外困中轟然崩潰,西方民主政治成為主流的政治主張。這個擁有燦爛文明的泱泱大國,在岌岌可危的局面中急切的尋求生機。革命,還是革命,成為時代的強音! 在革命的洪流中,佛教也不能其外,這一時期,著名的愛國僧人有:釋月霞(1858-l917),以佛法融會反清革命思想以化眾,甚至組織僧兵直接江浙光復;宗仰(1865-l921),法名印楞,1920年,與蔡元培、蔣維喬、黃炎培等人組織發起中國教育會,以教育救危亡,並加入中國同盟會,是最早的一批同盟會會員;此外,還有華山、意周等僧人則直接參加過辛亥革命。近代,圓瑛(1878-1953)認為佛教應當“造福於社會國家”, 並開辦佛教孤兒院,收養和教育孤兒,實踐“菩薩大乘願”,以“救正人心,匡扶世道”,為社會謀利益。致力於現代佛教改革的太虛大師更是滿懷赤誠,在反清革命中,寫詩憑弔黃花岡烈士,遭到清兵搜捕;在抗日戰爭中,積極呼籲反對侵略(《為瀋陽事件告臺灣、朝鮮

文档评论(0)

wx17111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