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堤坝隐患天然源面波成像研究
堤坝隐患天然源面波成像研究
[摘要]诸如空洞、软弱层、渗漏、裂缝等病害严重威胁堤坝的安全,因此,堤坝隐患的探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应用到堤坝隐患探测的物理方法主要有直流电法、电磁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和流场法等,而这些方法都是有源的,或者向地下供电,或者发射电磁波,或者产生地震波。而微动探测是无源的,它利用地球表面无时不刻存在的微弱震动,从里边提取面波信息,通过对面波频散曲线进一步反演,可以获得地下介质速度结构。通过隐患原型的微动探测试验,表明微动探测技术可以解决部分类似的隐患探测问题,通过长江大堤上的实际应用,微动探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天然源 面波 堤坝 隐患 模型试验 长江大堤
[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5-349-4
0引言
我国现有大中型水库8万余座,江河湖泊堤防26万公里,这些堤防及水库在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中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以及突发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火山爆发等)的破坏,这些水利设施存在的各种隐患严重威胁堤坝的安全。目前迫切需要更多、更有效、更快捷的隐患探测手段,为堤坝的日常维护和防汛抢险工作提供指导。
在堤坝隐患探测技术方面,国际上,荷兰做过大量工作,但是多停留在室内模型计算试验方面,而且是针对海防工程的。我国应用堤坝隐患探测的地球物理勘探手段包含电法、电磁法、弹性波法、放射性法和流场法等,已探测各类堤防2000Km,水库渗漏100余座,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电法类主要是电阻率法探测技术,其中的高密度电法应用较广,国内最早开展堤防隐患探测技术研究的是山东省水利科学研究所,1985年研制出ZDT―1型探测仪,1986年曾获得水利部科技进步2等奖,1990年,九江市水利科学研究所的邓习珠等研制出TTY-1型便携式智能堤坝探测仪,利用电测深探测蚁穴洞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90年,徐广富提出了利用自然电场法探测堤防渗漏入口的设想,但未实施。1993年,刘康和等应用K剖面法探测堤坝的隐患。黄河委员会承担了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堤防隐患探测技术研究”,历时3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ZDT―1型智能堤坝隐患探测仪,曾在19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中探测汛期隐患立下战功,其HGH-III分布式高密度电阻率法又将隐患探测技术推进一步。电磁类方法包括瞬变电磁(TEM)法和地质雷达等,1994年,陈绍求提出用双频激电法探测堤防隐患,1997年,吴相安等对利用地质雷达探测堤坝隐患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他们自制了300MHz和500MHz等几种雷达天线,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成功研制了SDC-2堤坝渗漏探测仪,实际应用效果较好。但电磁波在探测隐患时电磁波衰减很快,不易穿透堤防结构。后来,长江委员会推出了“双频多普勒相控阵探地雷达系统”,进行了方法的改进。弹性波检测技术包含折射法、反射法、Rayleigh面波法、地质B超和地震波CT成像等,1993年,葛建国等采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堤坝隐患,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地震波方法对几何尺寸小的隐患分辨差。核物理的同位素示踪技术也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应用,中南大学何继善院士于2001年发明的流场法是探测水流场流向和相对流速的全新的物理探测技术,对汛期快速查找渗漏、管涌一类缺陷有特效。
天然源面波勘探技术是近年来地震学研究一个全新的方向,1957年,Aki给出了微动探测理论上的计算公式(Aki K.,1957)。1988 年, 日本冈田广教授首先提出用微动信息(80%是面波)寻找地下构造(Okada H.,2006),之后,作为天然源探测新技术,迅速在全球推广。微动探测技术在上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王振东对SPAC法在理论上做了详尽的推导,并给出了应用例子(王振东,1986), 冯少孔对微动探测技术在浅表50米以内的应用作了介绍,并和钻孔资料做了对比(冯少孔,2003), 陶夏新对工程场地条件地脉动的台阵观测进行了试验研究(陶夏新,2001,2002),廖成旺等对微动探测中台站的定位技术做了探索(廖成旺,2007), 徐佩芬等利用微动技术探测煤矿的陷落柱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徐佩芬,2009)。但是,微动技术在超浅地层中的应用,还很少见到,江河堤坝的隐患埋深一般较浅,多数在几米以内。因此,利用微动技术探测堤坝隐患无疑是一种有益的探索。
1天然源面波成像的基本原理
地球表面无时不刻存在的微弱震动, 称之为“ 微动”(Microtremor) 。 微动的来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源于自然界,比如气压、海浪、潮汐等,这些因素产生的微动信号,其频率较低,常常低于1Hz,常常用来反映数百米以下的地壳速度结构;另外一种微动信号起源于人类活动,比如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