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复杂条件下隧道治理方案探讨
复杂条件下隧道治理方案探讨
摘要:随着隧道地铁工程在我国蓬勃发展同时,也涌现出大量的岩土工程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中提及的某隧道地质复杂,位于岩溶发育溶蚀带、裂隙发育带或结构破碎断裂带,溶沟、溶蚀裂隙较发育全填充溶洞,遇雨季施工时可能产生突水、突泥现象。本方案主要采用Φ108热轧无缝钢管长管棚洞内穿越塌腔以及结合CD法开挖的综合技术处理方案,施工可达到方便可靠、高效快捷,安全、经济节约的目的。
关键词:隧道;技术;处理
Abstract: with the subway tunnel engineering in Chinas booming development at the same time, it emerged that large amounts of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problems to solve. This article mentioned in a tunnel geologic complex, is located in the karst development zones of fossil, crack development belt or structure broken fault zone, soluble ditch, dissolution fissure filling the karst cave is development, construction in the rainy season may result when water bursting, micro mud phenomenon. The scheme is mainly USES the Φ 108 hot strip seamless steel tube long tube tent inside hole collapse cavity and combined with CD through excavation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technical scheme, construction can achieve convenient and reliable, efficient and fast, safe, economic saving purpose.
Keywords: tunnel; Technology; processing
中图分类号: U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工程概况
某隧道左线起止桩号为k102+505~k103+740全长1235m,右线起止桩号为k102+500~k103+745全长1245m,隧道全长2480 m(左右洞合计),V级围岩987 m,IV级围岩853m,Ⅲ级围岩575m,明洞65m,IV级和V级围岩合计1840m,占隧道暗洞总长度2415m 的76.2% ,地质条件差且均处于地下水位线以下。进口端为中风化灰岩为坚硬岩石,中~厚层结构。溶沟、溶蚀裂隙较发育,硬塑状,层间结合较好。节理裂隙较发育,部分闭合、部分张开。
2 隧道冒顶淤泥事故原因分析
隧道突泥主要原因为岩溶发育溶蚀带、裂隙发育带或结构破碎断裂带,存在大型溶岩漏斗,且直通地表,溶岩漏斗内填充大量淤泥及孤石,含水且松散,无粘结。隧道开挖后,溶岩漏斗相对底部临空后失去支撑,在重力的作用下,淤泥孤石突涌而出,塞满隧道洞身。该处溶岩漏斗发育规模较大,在水的渗透系作用下,溶岩内的充填物与洞壁的内磨檫角较小,土体中颗粒间亦较小磨阻力产生,隧道开挖后,整个掌子面被淤泥填充,溶岩漏斗已完全出露。有淤泥渗出,填充物失控,导致突泥的发生。由于受前段雨水天气影响,溶岩内土体含水量增大,流动性较强,亦是导致冒顶范围进一步扩大的主要诱因。
3 隧道综合处治方案
根据观测地表塌腔形态,结合隧道掌子面的实际围岩状况,判断和推测溶岩漏斗发育规模及滑移方向来自于隧道洞顶左前上方。处理方案:对塌坑坡口外5 m范围内采用小导管进行注浆固结,使周围土体稳固;由于塌腔高度达到约60 m,考虑塌腔体内的回填荷载较大,隧洞结构难以承受,遂采用分层回填的方法进行,即层间采用钢筋混疑土板分隔支撑,以减轻回填土体对隧洞结构的破坏作用。
稳定洞内核心土,固结塌腔体底部松散物是进行下步隧道施工的前提。根据结合现场实际,充分利用Φ108钢花管的有效刚度及长度,通过超常量注浆来改善、提高土体颗粒间的抗剪性能,约束塌腔体内的填充物进一步下滑的可能,然后逐步清楚洞内突泥,打开所需工作面,进行洞内超前支护及周边注浆加固,最后恢复隧道开挖掘进,喷锚支护。
具体归结分两步骤:
3.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