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壮族民间曲艺末伦社会意义与传统功能
壮族民间曲艺末伦社会意义与传统功能
摘 要:末伦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瑰宝,末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功能。在壮族传统社会,末伦是教育和模塑社会个体的“引导牌”,是内容丰富且通俗易懂的“教科书”,是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的“缓解剂”,也是传递信息和沟通心灵的“对话框”。
关键词:民间曲艺;末伦;壮族;社会意义;传统功能
末伦是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曲艺曲种之一,具有丰富的句式结构、巧妙的押韵规律、精彩的语言运用及灵活的节奏旋律,主要流传在以靖西县为中心的广西西南边境地区,产生于明清时期,是一种民族个性鲜明、文化层次分明的壮族活态文化,也是一笔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瑰宝,末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社会功能。“人类社会生活及为其服务的文化,是一个有机系统”[1],末伦作为壮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其在壮族传统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系统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教育和模塑社会个体的“引导牌”
“‘社会化’是指人及其活动接受社会教化的过程”。[2]末伦的“引导牌”功能是指末伦在壮族社会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当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末伦叹唱从其产生之日起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其所生长、流传的壮族地区都倍受民众推崇,是一种重要的习俗文化。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体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与这种文化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3]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人是文化的产物,末伦作为壮乡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之一,其在壮族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首先,末伦有助于壮族儿童习得本民族的语言。“壮语由古越语发展而来,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尽管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对壮族人民进行压迫剥削,实行民族歧视和语言同化政策,但壮语并没有被消灭,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壮族人民世世代代讲壮语,直至今日,广大壮族人民仍然是以壮语为主要的交际工具”,[4]传统的末伦都是用当地壮语演唱的,唱词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夸张、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语言精彩生动、形象逼真。如在《送夫出征》中,作者就将“蛇断头骨”、“鱼晒沙滩”、“火烧山林”等喻体来形容亡国之痛,我们都知道,蛇被斩断了头骨根本就无法爬行,鱼离开了水若能生存便是奇迹,鸟雀在熊熊燃烧的山林烈火中逃生难比登天。从客观上讲,谁都知道亡国奴是苦不堪言的,但“苦”也只是一个抽象概念,而作品洋洋洒洒的几个比喻就将这一概念升华到了一个相当深刻的境界。在《叹夫吸烟吸毒》中,作品在对烟鬼丈夫的丑相描述上就大胆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躺在床上吐白圈,浑身乏力似烂泥,神态七分像鬼魅……睡在泥箕似卷虾,身子比蟑螂单薄,四肢枯瘦似竹签。你瞧他那死尸脸,干枯胜过水瓜渣。他若站立更难看,四两扁头低过肩;走路迈脚直打抖,风吹立马倒路边……”,生动唱词将吸烟吸毒夫的丑陋形象刻画到了让人扼腕痛惜的地步。末伦过去在民间相当流行,这些对年幼的壮族儿童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助于他们从祖辈、父辈以及周围人的末伦念唱中习得本民族的语言精粹,领悟本民族的语言魅力,提高自身驾御本民族语言的能力,从而掌握壮族地区交际的主要工具。
另外,末伦还可以帮助成年后的壮族民众了解本民族的交际礼仪、感受本民族的传统美德、分清是非善恶、发扬民族精神、摈弃陋俗恶习,使其一步步地融入社会。如《妹送情鞋哥送巾》就生动而真实地告诉了人们情投意合的壮乡男女在恋爱交往时的传统礼仪。过去在末伦流传地有一个特殊的交往礼仪,即当地的壮族男女在求爱的过程中或是在彼此恋爱关系已经确立之后,男方往往会给女方赠送头巾,女方则以布鞋相回赠,以此作为爱情的信物。末伦作品《妹送情鞋哥送巾》就是对这一礼仪习俗的反映。该作品是一首男女对唱的末伦,男子的唱词为“……妹做情鞋送给哥,让哥脸上添光彩,光彩亮似那月光,不怕荆棘刺伤脚,妹是心灵又手巧,鞋底结实鞋面靓,鞋扣似模又似样,哥穿十年都不烦……”,可见,“情鞋”体现着阿妹的体贴周到,让阿哥充满了感激与欢喜;女子的唱词为“……自从与哥相交往,妹我如心花怒放,步行千里都说近,手举百斤都嫌轻,生病能不药而愈,见哥头巾如见人,巾在头上喜在心,让妹眉开又眼笑……”,唱词中的“头巾”代表着阿哥的深情厚意,让阿妹时刻陶醉在幸福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末伦在道德情操教育和模塑方面的功能是非常突出的,如《送夫出征》就充分地体现出了末伦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在抗日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