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中国思想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思想史
课程类别:限选
适用专业:历史学
课程地位:一般
总学时:36学时
总学分:2学分
先修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等
二、课程目标
选取每一个时代影响范围较广、影响程度较深的思想,作为学习的内容。通过学习,了解西周时期礼乐思想和文化的特色、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思想的特点、汉代经学的形成与思想特点、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想、唐代儒家道统的建立与三教融合、宋代新学及理学思想的创新性、明代心学及明清之际启蒙思想的创新性、近代以后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等思想潮流。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 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1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以考古资料为例,推断先民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崇拜意识。重点是占、筮、女神庙遗迹中反映出的古人的精神世界,难点是神徽中体现的原始思维。
一、占和筮
二、神徽
三、女神庙
第二章 周代礼乐思想(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周公制礼作乐的基本情况;、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与乐的关系;礼的分类及各类别的基本内容;礼法、礼义、礼器、等差等礼的基本要素;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礼乐思想的历史影响等等。重点是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难点是礼与乐的关系,儒家学派有关音乐的理论。
第一节 周公制礼乐是历史的进步
一、周公对殷亡教训的总结
二、周公制礼作乐
第二节 子思学派的礼治思想
一 礼的根据是“人性”
二、因俗以制礼
第三节 礼与乐
一、唯君子为能知乐
二、声音之道与政通
三、乐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第四节 礼的要素
一、礼法
二、礼义
三、礼器
四、等差
第五节 礼的分类
一、吉礼
二、凶礼
三、军礼
四、宾礼
五、嘉礼
第六节 礼乐思想的历史文化意义
一、礼是人类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三、礼是自然法则在人类社会的体现
四、礼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文化形态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教学目的与要求:
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对古代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墨子的思想;《老子》的理论思维;《孟子》的仁政说;《庄子》的“逍遥观”;荀子的思想;韩非及其集大成的法家思想。重点是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孔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的思想;难点是老子的理论思维与庄子的逍遥观。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的地域特点
一、诸子学兴起的地域文化背景
二、诸子学的思想特点
第二节 孔子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一、孔子生平与著述
二、孔子的思想倾向
1、天命观念
2、对礼的改造
3、仁的观念
4、“和而不同”的文化观
第三节 墨子的思想
一、墨子其人
二、思想主张
1、功利色彩浓厚
2、兼相爱,交相利
3、“天志”、“非命”
4、“三表”说
5、尚贤尚同
第四节 《老子》的理论思维
一、老子其人
二、“道”论
三、自然无为
4、贵柔,守雌
第五节 孟子的“性善”论与“仁政”说
一、孟子及其思想渊源
二、“性善论”与“大丈夫”
三、“仁政”说
第六节 庄子的“齐物论”
一、庄子其人
二、“齐物论”
三、“齐是非”
四、“逍遥说”
第七节 荀子的思想
一、荀子其人
二、“明于天人之分”
三、学习思想
四、“人性恶”说
第八节 法家及其总结者韩非
一、法家概述
二、韩非的赏罚理论
三、批评儒家的“德治”思想
第四章 两汉时期的经学思想(3.5学时)
教学目的:
了解西汉政治指导思想从黄老之学向儒家一统转变的基本过程;了解两汉时期经学研究及其成果;了解汉代经学思想在政治上实践概况。重点是汉代政治思想转变的过程以及经学思想在政治上的实践;难点是经学研究的具体成果,董仲舒天人三策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汉代政治指导思想的抉择
一、汉初黄老之学
二、董仲舒天人三策
三、汉元帝与儒学的意识形态化
四、儒学思想取代黄老思想的原因
第二节 两汉经学发展及其思想建树
一、两汉以前的经学研究
二、西汉经学研究的蓬勃发展
三、古文经学的形成及其对学术与政治地位的诉求
第三节 经学思想与汉代政治实践
第五章 魏晋玄学与南北朝宗教思潮(2.5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魏晋时期的思想转变、玄学思潮在思想史上的意义;道教的产生与发展、佛教的传播;东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与佛教发展概况。重点是玄学思潮在思想史上的意义,道佛二教的发展;难点是玄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过于抽象,不易理解。
第一节 玄学与魏晋时期的思想转变
一、玄学思潮
二、玄学在思想发展史上的意义
第二节 道教和佛教思潮的兴起
一、道教的产生
1、道教的渊源
2、道教的形成过程
二、佛教的传播
第三节 东晋南朝时期的佛教与道教的发展
一、道教的发展及其与儒家的融合
二、佛教的发展及其与儒、玄的融合
第六章 唐代思想文化的历史价值(4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湖南省长沙市中考英语试卷及答案解析 .pdf VIP
- 徐州市中医院 中医推拿保健 颈椎病诊断与治疗-人体解剖.pptx VIP
- 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应用技术规程.pdf VIP
- 辽宁省沈阳市第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数学试题及解析.docx VIP
- 吊板高空作业施工方案.docx VIP
- 2025年湖南省株洲市中考数学模拟试卷附答案.pdf
- 妇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pptx VIP
- 徐州市中医院 中医推拿保健 推拿的应用范围及禁忌-推拿原则和治法.ppt VIP
- 《国际商法》教学大纲.docx
- 2024年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职业技能测验历年参考题库(频考版)含答案解析.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