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策略性意义.docVIP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策略性意义.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策略性意义

孙绍振激进语文改革论策略性意义   摘 要:鲁迅认为,中国人的国民性喜欢折中调和,“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孙绍振提出的“语文高考只考一篇作文”等激进改革主张客观上起到一种类似的斗争策略作用,“屋顶”虽然没有被“拆掉”,但总算开了一扇“窗”――近年来,数省的语文高考作文分值有所上升,全国性统一的高考体制彻底废除,其它弊端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关键词:孙绍振 语文改革论 激进 斗争策略   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1]鲁迅这句话说的是中国人的国民性,认为中国人做事喜欢折中调和。鲁迅以五四时期的白话文的通行、文学革命的胜利来说明这个道理。在五四初期,当陈独秀、胡适发起“文学革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时,遭到复古派的激烈反对,但后来白话文终于风行起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鲁迅认为:“就因为当时又有钱玄同先生提倡废止汉字,用罗马字母来替代。这本也不过是一种文字革新,很平常的,但被不喜欢改革的中国人听见,就大不得了了,于是便放过了比较平和的文学革命,而竭力来骂钱玄同。白话乘了这一个机会,居然减去了许多敌人,反而没有阻碍,能够流行了。”[2]在鲁迅看来,提出废止汉字的钱玄同就等于上文中“主张拆掉屋顶”的那个人,偏激的主张遭到大家反对,调和折中的结果就是稍为温和的“提倡白话文”,“屋顶”虽然没有被“拆掉”,但总算开了一扇“窗”,也算是取得一个局部的胜利。   鲁迅先生的这些句话其实可以应验到百年后的中学语文“改革者”孙绍振的身上。作为大学中文系教授的孙绍振,近年来开始关注中学语文教学。他犀利批判中学语文教学中所出现的种种弊端,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危机忧心如焚,寝食难安,并为促进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而奔走呼告,用心良苦。首先,孙绍振认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存在的最大弊端乃是语文高考。语文高考受到美国标准化模式托福考试的严重毒害,把问题简化到只剩下ABCD四个选项,或以学生为敌,把简单的问题模糊化、复杂化,设置似是而非的干扰项去刁难学生,故意把试题弄得诡谲难猜,怪题、刁题、偏题遍布试卷,“一律以托福为准绳,连中国古典诗歌的经典文本也敢拿来做标准化试题,其结果是伪问题和荒谬的标准答案层出不穷。”[3]高考试卷同时是一根指挥棒,“考试的猜谜性质迅速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这样,堂而皇之的语文课就充满了一本正经的钻牛角尖,充满了伤天害理的文字游戏。在等而下之的各种东施效颦的习题集的洪水冲击下,语文教学就逐渐变成了应付恶作剧的黑色幽默。这不但贻误了青年,同时使教师的头脑僵化、智力退化。”[4]而把作文分值降到40%(60分),也是直接受到美国托福模式贻害的结果。托福模式因为以标准化客观题型为主,所以把作文分基本取消。作文通常被视为一个学生综合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体现,“把作文固定为区区60分,高素质和低素质学生之间的差距甚小……。而真正素质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不可能立竿见影。把一个低素质的学生作文水平提高到高素质的水准,成功率是很小的,付出的劳动却是巨大的。而作标准化的题型的练习,用排除法,根据上下文去揣摸命题者意图,掌握拿分的技巧却是见效很快的。”[5]总体来说,这种类型的考试,不利于有效检验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想象力和审美的多元价值观,更不利于中学语文课程素质教育的顺利展开。其次,它不利于人才选拔,“考卷是规格统一的,而人才是不拘一格的,从根本上说,二者是不相容的”[6],“人才的可贵在于创造,而创造就是意味着对于规格的突破”[7]。第三,孙绍振认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也不无偏颇之处。他认为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过分强调语言的“工具性”,而忽略其“人文性”。而在语文教学理念上,中国的教师受到三种观念的蒙蔽,即“陈腐的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狭隘的社会功利论”和“离开文本主体的绝对的读者主体论”,从而“造成文本阅读的无效与低效”。[8]   由于存在以上这些弊端,孙绍振认为既然中学语文考试方式和教学理念已经走进死胡同,改革是势在必然,如箭在弦,不得不发,这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的成败,关系到祖国下一代的希望和未来。孙绍振面临的情境类似于近百年前的五四文学革命,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驱们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因为与广大底层民众隔绝的文言文和作为传统道德工具的旧文学,已经严重地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在以“民主”和“科学”为中心的西方文化影响下,在追求现代化的民族诉求下,以提倡白话文和新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