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传统中医药资源,拓展黟县旅游新思路.docVIP

整合传统中医药资源,拓展黟县旅游新思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9 整合传统中医药资源,丰富黟县旅游新内涵 舒育玲 摘要:黟县中药材十分丰富,中医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如今依然拥有一定中医人才资源和中医药活动平台基础。这些不仅使得徽州文化中的新安医学能够得到新的发展,而且还能够为黟县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不可替代的特色资源,从而极大丰富休闲旅游、生态旅游、养生旅游等内涵,以开拓黟县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黟县中医源远流长,随徽州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而世代传承。特别是明清时期,徽商步入鼎盛,文化教育空前发达,在带动百业强劲发展的同时,黟县医学也随之得到很好发展。根据史志记载,黟县在明清时期就产生过不少名医,他们在府县内外、大江南北,有的专攻经典,阐发医理;有的涉足百家,融会贯通;有的重于临床,深究一科;有的悬壶四方,治病无数。数百年来,他们治学方法严谨,济世医术高明,医德医风高尚,医著内容丰富,在黟县古代医学史上写下辉煌篇章,在新安医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极大丰厚了黟县历史文化内涵,同时也为今天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份特色资源。 一 据史志记载,黟县明代以前有名医家7人。其中宋代汪四七,时人称之“天医星君”,求治者日以千计。元代汪佳一,自制“避瘟丹”,施药救人。明代黄古潭,著有《赤水元珠医旨》为新安一代名医。明代史谋,善针灸,求疗灸者日以百数。 黟县清代有名医家65人。其中汪纯粹,对张仲景《伤寒论》理论的应用、阐发、普及有独到之处,著有《孝慈备览》、《伤寒论编》。程国瑞,入太医院供奉,授御医官首领,著有《难经释义》。卢云乘,雍正年朝廷举行医科考试,遴选精通《类经》、《伤寒论》、《本草纲目》三书者,授以该省医学教授;卢氏赴县、府、司三试均拔头筹,官授全楚普济堂医务。胡新楫,行医数十年,年近八十时因年高多病,为避诊务避居于麻田“广安寺”内,但求医者依然络绎不绝,又避居淋沥山之层岩峭壁,但求诊者却牵绳而上,胡喟叹曰:“吾仍返家,死而后已。” 潘元森,承家学尤擅幼科,求医者满庭,每遇贫者不受其酬,著有《可行集》《本草略》行世。李能谦,咸丰年间,张文毅(芾)、曾国藩带兵入徽州,因治疗张文毅风疾头痛有功,保六品衔;又曾治愈曾国藩“时疫”等症,受到曾氏赞赏。 民国时期,黟县曾成立“黟县中医师公会”。民国36年(1947年),公会成员有李培桂、汪镜澄、程贻荪、程铁生、胡哲民、李筱芳等75人,其中不乏有多人为一代名医。其中程大猷,操练南拳,武艺高强,用长铁条打头顶,铁条打弯而头无伤痕;十块厚砖,一击之下,片片断裂。对前来习武者,只取火油费,尽其所知悉心传授,兼精伤科,方圆百里经常为人治病。戴在廷,世代精于歧黄,擅长内科、小儿科,先后应邀去武汉、武穴、黄石、九江、景德镇、安庆、芜湖、青阳、大通、屯溪等地,为旅外同乡治疗顽疾。上海名医王仲奇非常赞赏他的医案,称其为“新安流派后继之佼佼者”。严春生,清末国学生,寓居屯溪黎阳,精通脉理,医德高尚,有“济世良医”之誉。民国23年(1934)年,屯溪、休宁两地中医成立国医公会,被推为首届常务理事。李培芳,祖辈六世业医,人称“三都先生”,精妇、内、小儿诸科,曾救六都程鸣鸾老人于垂危,获“庐扁再也”金匾。曾任“黟县国医公会”主席。胡剑华,新安医学派名医。早年行医于上海、南昌等地,曾在《中华医学报》上连续发表专题论文,并撰写《伤寒论新注》四卷,上海宏大书局于1930年铅印问世,封面题字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吴长熙,专治内科,擅长疑难杂证。常彦言为医应具备二个条件,其一足够的学识和经验,利人而不误人;其二,革除重财重利思想,著有《老鹤医验录》及其案例等多种。 建国后,虽然西医发展渐成气候,但中医依然在一定程度上传承发展,如麻田街戴永仪、东街胡如海、宏村汪济甫、碧山李筱芳、桂墩里程铁生等名中医在民众中都广有名望。 二 古徽州是宗族制度最为盛行的地区,黟县更是如此。偌大家族聚集而居,即使是分家开侬也少有离开供祖宗祠地。在黟县,一般都是一个村庄一个姓,人丁的增长与减少也就直接关系到宗族实力的消长和村落的盛衰。因此,各氏族便普遍都注重医事,藉以保障本族人的健康水平。当时,对一个数十人口的大家庭来说,拥有一、两个精通医术并世代相传的本姓医家,是很有必要的,甚至可以说是应该必备的。数百年来,这也就成为黟县民间的约定习俗。对于专门以医学为业的家族来说更是如此,其中当然不排除谋生捷径的重要因素。这些医学世家他们少则几代,多则二十余代,形成黟县中医历史重要特征之一。如: 县城东街万氏世家。万氏世家世居县城,其行医始于明洪武年间万高甫。高甫以医鸣于时,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辟授医学训术,子孙世承其业。子万友仁承家学,精医术于洪武三十年(1397年),袭医学训术官职。友仁有二子腾远、腾懋,相继于永乐十三年(1415年)、二十二年袭职为医学训术。腾远子文清,随叔腾懋习医,亦以医鸣于世,于天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