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建德的庙会
* 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庙会风俗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逐步发展、完善和普及。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站稳了脚根。在唐宋时,达到了各自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 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宗教仪式上都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 所谓“行像”,就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 原来属于民间信仰的酬神活动,纷纷与佛道神灵相结合。其活动也由乡间里社逐渐转移到了佛寺和道观中进行。在佛、道二教举行各种节日庆典时,民间的各种社会组织也主动前往集会助兴。这样,寺庙、道观场所便逐渐成了以宗教活动为依托的群众聚会的场所了。 这些宗教活动逐渐世俗化,也就是说更多的是由民间俗众出面协商举办。这种变化,不仅大大增加了这些活动自身的吸引力和热闹程度,也使这些活动中的商贸气息随着群众性、娱乐性的加强而相应增加。在宗教界及社会各界的通力协助下,使庙会活动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这一时期的庙会不论从数量还是规模,在全国都已形成蔚为大观的局面,但就庙会的活动内容来说,仍偏重于祭神赛会,而在民间商业贸易方面相对薄弱。庙会的真正定型和完善则是在明清直至近代。 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 “水上婚礼” “水上婚礼”是在建德新安江上“九姓渔民”特有的风俗,如今,“水上婚礼”作为一项历史传承的民间艺术被发掘出来,成为建德市特有的民俗旅游资源。在当地,“九姓渔民”是指过去常年泛舟江面生活在水上的渔民,因为有陈、钱、林、袁、孙、叶、许、李、何九个姓氏,所以又称“九姓渔民”。但是,由于世代聚居水上,很少与岸上来往,九姓渔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习俗,尤其是他们的婚礼,与陆地居民相比,更是别具一格。当地村民这样告诉记者,在迎娶新娘之日,男女双方的船都要靠在一起,女方要由“利市娘娘”喂上一口饭,名为“离娘饭”,然后女方端坐在一只红色木盆中,由其叔父或兄弟抬起来,抛到男方的船上去。男方也要派出几个身手不凡的青年,站在自己的船上接新娘,随后把女方的嫁妆也抛到男方的船上。然后男女双方在男方的船上拜堂成亲送入洞房,婚礼才算完成。当然,如今的九姓渔民,早已没有了当年的种种约束,现在过着与岸上居民同样的生活,但这一习俗却被当地的村民代代传承着。 婺剧 在杭州地区,建德是唯一保留了这个古老剧种的地方。婺剧的特点,或委婉深沉,或高亢激昂;或优雅细腻,或粗犷豪放;或明白晓畅,或跌宕曲折。这是一种极具戏剧表现力,又是浙江地方戏曲中历史悠久并具全国影响的重要剧种之一。同时,建德作为婺剧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当初“徽戏”从安徽传入浙江,其最主要的一条路线就是从安徽的歙县沿着新安江,顺流而下来到严州府,很多徽戏班常年就在如今的建德地区演出。由于徽戏的表演风格粗犷、动作夸张,锣鼓热闹,很适合当地农民观众欣赏口味,因此,这种戏曲风格很快就成为建德群众最喜欢的戏曲品种。婺剧在建德得到迅速的发展,鼎盛时达到20多个戏班,农村自发组织的清唱班几乎遍布建德市每个乡村,逢年过节就会有“村村锣鼓响,处处唱婺剧”的热闹场面。从此婺剧就深深地的扎根于建德,成为了建德重要的传统特色文化之一。 十番锣鼓 十番锣鼓是明代创于京师而盛行于江浙一带的民间吹打乐种。历史上曾有过“十样景”“十不闲”等名称,民间俗称“吹打”。以锣鼓段、锣鼓牌子与丝竹乐段交替或重叠进行为主要特点。根据其所用乐器的不同,可分为“清锣鼓”和“丝竹锣鼓”两大类。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