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终点民间音乐研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没有终点民间音乐研究

没有终点民间音乐研究   月16日,早晨刚要出门,我接到了来自徐州的长途。电话那边熟悉的声音说:“老张昨晚走了。”我惊呆了。电话是师母打来的。“老张”是我非常敬重的民歌搜集者、明清俗曲音乐研究专家张仲樵先生。先生是去年底住进医院的,几次抢救都成功了。这次他却静静地走了,离开了他那些深爱的工尺谱,离开了他每天都翻阅的书稿和笔记。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6年前。在徐元勇博士的介绍下,几位朋友相约去拜访。先生家的陈设简陋至极,几件必要的旧家具已经斑驳。家里能够放东西的空间几乎都放满了颜色发黄的旧书,有些书页已经朽不可碰了。旧书中偶尔还夹杂着几本杂志或新书。先生不时从书架上抽出一两本书,指着书中的歌词便唱起来。书中并没有曲谱,先生竟能指着那些古老的明清时调歌词唱得悠然自得。古朴的曲调好像从天外飞来,钻进了先生的头脑。先生向我们介绍:“这里是《九宫大成》,这是《纳书楹曲谱》,这里有复印的《与众曲谱》,这里有我多年的剪贴本,这里是我编的《苏南常用小调》……。”先生还说:“我很饿,我每天都要学习,学习研究这些曲谱是我延年益寿的法宝。”那一年,先生已经77岁了。   张仲樵原名张积均,1925年7月生于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1944年2月参加山东黄县莱北抗日青年救国会并驻会工作。后调至北海军分区宣传队(即北海地委民运队)、胶东军区国防剧团、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解放军剧院等单位从事作曲、民间歌曲和部队歌曲的整理与编撰工作。1952年由华东军区推荐至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学习。1955年在南京军区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先后任文训队政治指导员、文艺助理等职。1958年由部队转业至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音乐家协会筹委会工作。1960年任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副秘书长,后为常务理事。1975年调至徐州市,先后任文化局副局长兼徐州文联副主席、徐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政协徐州市委员会常委等职。1989年离休。2008年5月16日病逝于徐州,享年83岁。   先生在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里,积极参与了部队文艺宣传工作,广泛收集、整理各地民间歌曲,创作不少富有民族风格的部队歌曲。解放后,他主要从事我国民间歌曲的搜集和研究等工作,在明清俗曲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搜集、整理、翻译了许多工尺谱资料。   从未停止的采风脚步――   民间歌曲的收集工作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宋代郭茂倩集前人之大成而编述的《乐府诗集》,明代冯梦龙编述的《山歌》和《挂枝儿》,清代华广生、王廷绍编述的《白雪遗音》、《霓裳续谱》以及近代刘复等人集编的《中国俗曲总目稿》等文献在我国文学和音乐文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惜的是,它们均有词无谱。直到上世纪完成的《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才是第一次全方位、大规模地民歌收集工程,也是真正意义上词谱结合的“民间歌曲”总汇。然而,民国、明清,甚至更早的民歌曲谱已经几乎散失。这是目前民歌研究的空白和难点。   在先生所收集的民间歌曲资料中,有许多是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工尺谱。他把这些珍贵的曲谱资料按照曲牌分类,尽可能查明出处,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上世纪60年代,他在采风时借宿农户家。傍晚,女主人拿着一卷“废纸”擦拭煤油灯的灯罩。借着微弱的灯光,他看到那卷“废纸”上似乎抄有工尺谱,便慌忙从女主人的手中夺下了那卷“废纸”。定睛一看,果真是工尺谱的抄本。他用干净的稿纸换下了那卷曲谱抄本和农户家的其他曲谱。先生收藏的工尺谱资料非常全面,有的是手抄本,有的是刻本,还有的是油印本,其中许多曲谱在当今现存文献中已经很难见到。   在民间歌曲的传承和研究中,我们不能漠视民歌收集者的功劳。他们为收集那些几近绝响的民歌资料,做了广泛的田野调查,走访了无数位民歌手,徒步丈量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偏僻村落。他们付出的辛劳远比人们所想象的还要多。他们付出大量脑力劳动的同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偏僻的乡村小路也考验了他们的体力。“如果没有人作为传承者、创造者、储存者,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将无从谈起。”?眼1?演579正是他们的艰辛劳动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民歌文献,为我们后来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部队工作时,士兵们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中许多人都有着演唱民歌的习惯,张仲樵先生就从士兵那里学唱民歌,收集乐谱资料。在战争年代,先生总会借着部队文工团在各地演出的机会在民间收集民歌资料,和其他部队文工团同行交流或交换民歌谱本。解放后,先生曾领导和参与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山东卷)、(河南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江苏卷》的编辑工作,并承担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的编委重任。在这些重大民歌成果的收集和编辑过程中,先生的足迹几乎遍及了江苏的每一个村镇,他的勤奋和严谨令同行敬佩。他的民歌记谱非常细致,特别强调了装饰音、腔音等细节问题,力求在谱面上忠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