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大学生审美实践中觉悟与践行工夫
浅析大学生审美实践中觉悟与践行工夫
摘要:本文以大学生审美实践为切入点,借助于释家的觉悟之知与践行方法,当代大学生既要生活于现实世界中,又要不被现实世界所绑缚,唯有如此,审美实践才以生命本身为鹄的实践,也只有个体生命参与其中,又不被个体生命所束缚的践行工夫,审美活动才是具有佛学般若智慧的实践。
关键词:审美实践;觉悟;释家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06-0224-02
一、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释家的“觉悟”与“践行”
一般而言“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意为“终极智慧”,专指: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终极智慧,区别于一般的智慧。(般若智慧包含六种,就是所谓的六般若:实相般若、境界般若、文字般若、方便般若、眷属般若和观照般若。)由于佛家的般若智慧内容之浩瀚无以言表,加之佛教经典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我们只能蜻蜓点水、挂一漏万地简单说明佛家的智慧成就,对于培养今天大学生审美实践中的“践行工夫”的一点点启示。
众所周知,佛家对人生、宇宙的立论,不同于儒家,也不同于道家,仅就时空、宇宙万有而言,佛家强调了时空的永恒与无限;仅就生命而言,佛家强调它的永恒存在于轮回;就人、佛的关系而言,佛家认为人佛无二,人人皆可成佛。(限于篇幅,我们暂且不去讨论其立论本身的逻辑)。因此,所谓佛学,就是人学,就是对宇宙人生的参悟之学,全部佛学,最终的落脚点,就是落实在每一个学佛之人的践行工夫上,正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佛家之“觉”与“悟”,对于当今大学生审美实践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二、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之“自悟自性”
众所周知,六祖慧能得五祖传衣钵,倡导人人皆可成佛,使禅宗得以在我国南方发扬光大。那么,如何才能成佛呢?这需要我们从慧能对每个人的色身与成佛的关系中去领会。在慧能看来,“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盒校凰剂恳磺猩剖拢?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自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这里慧能清楚地说明,人之本“性”就是佛性,只是因为外著于境,而被浮云覆盖,不能见得“清净法身”。更何况,人总会起心动念。
“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因此,慧能的三身佛不过是从人的本性出发,告诉世人成佛与否完全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自悟自性”,也就是回照自身,通过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而获得成佛之道。
这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实践而言,无疑是醍醐灌顶!大学生们一谈审美,大都总是向外寻找一个审美对象,似乎美只在自身之外,殊不知,美不在别处,就在我们自身的生命之中!换言之,美不自美,因人而彰!美在我们心中,那么一切外物皆美,若自身心中无美,任何事物也就无美可言。因此,自悟自性即是成佛的前提,也是审美实践中关键的一步,是我们审美活动中最高的智慧。
如何能够做到“自悟自性”呢?
三、大学生“践行工夫”的般若智慧之“顿渐无二”
人们一般都熟悉神秀和惠能分别作的两首偈,讲的是如何“学法”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自悟自性”的问题。神秀的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两首偈,实际上就是告诉后来学佛者如何修持,如何从成佛的不同路径,两者的差异只是入手处不同,前者强调日常的精进修持,后者强调瞬间的顿悟。离开前者在日常的担水劈柴中的精进修持,后者的顿悟不过是昙花一现,离开后者的顿悟,前者也不过是重复再重复的时间堆积。因此,如果说前者是渐修而悟道的话,那么后者就是悟后起修。二者不可偏废,正如慧能所说:“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所以,对于今天的大学生审美实践而言,我们既需要日常的知识积累,也需要在实践工夫中领悟审美与人生之真谛,否则,一味强调理论知识的积累,大学生就会成为知识之容器,毫无审美意趣可言,如果一味强调审美过程中的悟性高低,大学生又会变得凌空蹈虚、陷入不切实际的空幻之中,从而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呈现美之生命本身。因此,慧能与神秀的不同成佛之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