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宁夏七星渠灌区可持续发展思考
对宁夏七星渠灌区可持续发展思考
七星渠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宁夏)引黄七大干渠之一,与古老的唐徕渠、秦渠、汉渠、汉延渠齐名,是卫宁平原历史最久、规模最大、发展最快、综合效益最好、社会关注度最高的引黄自流干渠。七星渠开凿于汉武帝时期(约公元前100年),相传其地有泉七眼,原有柳青、贴渠、大滩、李滩、孔滩、田滩六渠,七星渠位列其他六渠之首,因形若七星而得名。“七星渠”一名始见于明《宣德宁夏志》。整个渠道宛如一道绿色长龙,蜿蜒在卫宁平原水乡的南缘,是中宁人民的母亲渠。
灌区的管理现状
七星渠灌区位于卫宁平原黄河以南,西由中卫市沙坡头区申家滩七星渠引水口,自黄河南岸无坝引水,东北至青铜峡水利枢纽,北靠黄河,南至香山,东西长87.6公里,南北宽1.3~11 公里。灌域自流流经中卫市沙坡头区永康镇、宣和镇,中宁县舟塔乡、宁安镇、新堡镇、恩和镇、鸣沙镇、白马乡和青铜峡市峡口镇等三个市、县的9个乡镇,至峡口镇新田村流入黄河。引水口设计引水流量61立方米每秒,干渠总长87.6公里。灌区内自流灌溉面积2.16万公顷;沿途有清水河,单、双阴洞沟等大小山洪沟道28 条直接入渠或穿渠而过。主要分支有高干渠、康滩渠、柳青渠和南北渠,高干渠渠道全长33 公里。担负着固海和固海扩灌、红寺堡三大扬水灌区的8万公顷农田、生态灌溉和60万人、30多万头牲畜饮水的供水任务,是卫宁灌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水源工程,更是中部干旱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水利支撑。
(1)基于水资源的科学合理调配为灌区水管理创立了丰碑。在2000多年发展过程中,七星渠由小到大、由短到长、由低到高。明正统四年(1439年),卫宁灌区有13条正渠,灌溉面积1.53万公顷,其中七星渠长21.5 公里,灌溉面积0.14万公顷。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灌溉面积0.53万公顷,渠长延长到68公里。新中国成立初期,灌溉面积发展为0.94万公顷,引水流量37 立方米每秒。随着灌溉面积的增长,引水量不足的矛盾日趋突出。1978年,渠口由泉眼山北侧延伸到中卫申家滩的羚羊夹渠口,将羚羊夹渠口部分渠道并入七星渠,七星渠延长29.5公里,达到87.6 公里;进水口水位抬高11.1米,流量为49 立方米每秒。同年,高干渠修建成功,支干渠长33公里,设计流量7立方米每秒。1996年,宁夏实施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将七星渠、高干渠作为水源工程进行扩整,七星渠设计流量增加至61 立方米每秒,高干渠设计流量增加至46 立方米每秒,自黄河泵站扬水设计引水流量37.7 立方米每秒,干渠总长达120.6 公里。2000多年来,勤劳智慧的灌区人民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调配水管理经验。
(2)水工程安全为灌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一是对辖区的山洪沟道进行治理。七星渠全长87.6公里,渠道经过的主要山洪沟道有: 阴洞梁沟、曹家山沟、白鹅子沟、石黄沟等28条沟道,相继通过治理沟道、对跨渠的沟修建输水渡槽或排洪渡槽以及输水涵洞或排洪涵洞等措施,使得七星渠沿线的防洪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自1978年以来,共有效排除38次山洪险情。二是七星渠的发展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而步入快车道。渠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灌溉不仅限于自流而且为扬水灌溉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在扬水灌溉发展过程中,在渠道沿线先后采用了天车、锅驼机、柴油机、水轮泵、电灌站等动力设备,为扬水灌区打破了水资源的瓶颈制约。灌区流经之地,除个别有少量库灌区外,绝大多数地方没有水浇地,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相当差。扬水灌区的运行,为宁夏中部干旱带形成了一套完善配套的电力系统,使中宁县、同心县、海原县、红寺堡开发区都有了集中成片的灌溉农业区,为中部干旱带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为维护少数民族的团结和稳定,为山区经济建设、生态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精细化的管理机制促进了灌区的水生态效益突显。多年来,加强灌溉管理,发展节水农业,灌区引水量逐年减少,也是缓解宁夏水资源短缺的有效之举。近年来,七星渠灌区开展了以节水为中心的系列工作,灌区引水量从1980年的每亩2881.5立方米下降到1998年的2043.6立方米,降幅达29%;2014年,全年引水8.99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15公顷;与1998年相比,灌溉面积增大了3.81倍,引水量只增加1.22倍,节水效果明显。一是七星渠傍河靠山,地形起伏,蜿蜒蛇行,断面不规则,比降不尽合理,弯道多。仅邵桥到吴桥不足3 公里渠段,就有近似直角的弯道5处。为此对七星渠进行了10次裁弯取直,裁弯长度达51.73公里,占原渠长68公里的76%。二是更新进水闸和节制闸及闸门268座,杜绝了跑、冒、漏的现象。三是1996年以来经过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水源高干渠扩整项目、水源七星
文档评论(0)